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道德与法治大单元教学设计与实施路径探略道德与法治大单元教学设计与实施路径探略大单元教学评价须全面落实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要求,强化与课程标准、教学的一致性,以弥补课程目标在教学转化过程中的落差,充分发挥以评促教、以评促学、以评育人的功能。以下是分享的内容,欢迎阅读与借鉴。目前,深度学习、大概念教学、项目式学习、跨学科主题学习等多种教育教学理念并线推行,其在实践中落地需要一线教师具有明晰的可操作路径,而大单元是最便于教师开展素养导向的新教学探索的有力抓手。《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发布后,为强化单元设计与素养目标之间的密切关系,我们将本土建构的单元设计称之为“大单元教学设计”。“大单元”赋予单元更深刻的意义,其承载特定素养目标,是具有相对完整的教学主题和内容的基本学习单位。大单元教学试图解决素养时代课程改革过程中教学实践的技术路径问题,从教材单元的整体视角出发,以素养目标为导向,依循学科逻辑和认知规律对学习资源进行分析、整合、重组等,从而形成具有明确的素养目标、结构化内容、综合性实践活动、教学评一致性等要素的设计与实施系统,有助于更好地落实素养培育。在此,以小学道德与法治(五四学制)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公共生活靠大家”为例,作一阐述。一、指向素养培育,整体解读单元目标结构目标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素养时代的教育将以核心素养的培育为首要目标,从“双基目标”“三维目标”向“核心素养目标”转型。这要求教学设计必须从关注知识点或课时,转变为设计具有更高内容饱和度的大单元,注重为学生提供探究、体验的时空,经历完整的学习过程,培养学生综合、灵活运用所学知识与技能解决真实问题的能力。因此,大单元强调整体化设计念,教学目标聚焦学科知识某一领域或者主题,将素养目标转化为中观的单元目标及微观的课时目标,以明确该单元教学对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价值与意义。道德与法治教师要在深入解读核心素养内涵、整体分析单元内容、明晰学生学习起点的基础上制定教学目标,将核心素养的培育作为大单元教学设计与实施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单元目标是学生完成学习后应达成的预期学习结果,反映课程标准的要求及核心素养发展情况,有利于教师明确教学方向。“公共生活”领域对应的核心素养目标包括“道德修养”与“责任意识”两个维度。其中,“道德修养”在第三学段的具体要求是“认识到公共设施给人们生活带来的便利,自觉爱护公共设施,自觉遵守公共秩序”;“责任意识”要求“关心公益事业,参加力所能及的社会公益和志愿者活动”。从生活经验上看,五年级学生对公共空间、公共生活有了一定了解,有待于全面认知公共生活,以及个人与公共生活的关系。基于此,“公共生活靠大家”单元聚焦“公共参与”,公共利益、公共秩序、公共道德等作为公共参与的具体表现形式,是知识建构逐步深入的三个维度,以此引导学生认知身边的公共生活,并在具身参与、体验过程中感悟相关学习方法与价值理念,养成相应的素养。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成长规律,不断扩展学生的认知范围,从“自我认识”升级到“我与社会”关系的学科逻辑。同时,综合考虑学生在第一、二学段学习爱护公物、体验便利、遵守秩序等基础上,体现学段螺旋上升的关联,完善学生的认知。综上,可设定本单元目标,即“树立责任意识,遵守公共秩序,遵循公共道德”,并厘清其层级关系。二、注重聚合关联,系统梳理单元知识结构任何一门学科都有基本的知识结构,通常依照学科知识的内在逻辑关系组织起来,学生要学习其基本结构,进而与已有知识网络发生联系,才能形成相应的知识体系和编码系统。即实现知识结构化。其作为一种高阶思维的呈现样态,是一种整体层面、系统科学的认知方式。中小学各学科课程教材多以具有逻辑关联的单元进行编排,并考虑知识呈现顺序与衔接进行课时划分。这提示教师要梳理单元课时内部、前后之间知识的关联,以及相同主题跨单元知识的衔接,基于课程内容的承接性与关联性进行系统化建构或延展,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生成与发展过程,以形成更加清晰稳固的知识脉络。基于此,大单元教学即在统筹单元纵横融通知识体系的基础上,联结课堂与生活,让学生经历真实、完整的学习过程,从而实现结构化地知识获取、存储、运用与更新等的闭环路径。其突出层次性和逻辑性,注重围绕素养目标聚合不同层级的内容,将具有内在关联的知识或内容结构化,从而构建一体化的单元学习体系。而知识在大脑中是以层级式储存的,因此,按照层级序列反映知识元素的组织架构与相互关系,以形象化、可视化地表征单元知识结构框架,有助于学生理解学习内容,从而进行有意义的学习。在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中,核心素养在不同学段的内涵阐述各有侧重,体现了衔接性与进阶性。“公共生活”领域集中出现在二年级上册“我们在公共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