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总结~大全.docx
上传人:lj****88 上传时间:2024-09-13 格式:DOCX 页数:59 大小:56KB 金币:10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文言文总结~大全.docx

文言文总结~大全.docx

预览

免费试读已结束,剩余 49 页请下载文档后查看

10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文言文总结~大全第一篇:文言文总结~大全文言文总结文言文的讲解顺序1、读语文教材强调文言文的朗读、背诵,其意图是让学生通过多读多背来掌握文言知识,理解文意,培养语言感悟能力。诵读可分四步进行:1.借助注释,粗读课文(预习问题)预习时完成粗读任务。粗读的首要任务是疏通文字,然后在此基础上感知课文,从整体上初步地把握课文结构。结合注释,根据上下文读两三遍,再连猜带蒙,对课文内容应该能了解六七成了。粗读中要画出疑难词句,以备在课堂上提交讨论。2.质疑、解难、细读课文(正音、正形、断句)通过课内细读,要能准确地正音、正形、断句,要解决粗读中遇到的疑难问题,要对文章结构进行分析。要增进对文章内容的理解。3.深入领会,精读课文(知识储存卡)精读时要力求读出语气、语调和节奏。通过精读,更深入地感悟、理解作品,体会文章的情感,把握文章的特色。4.鉴赏评价,熟读课文(文言意识)这一步主要靠课后同学们主动进行。要熟读成诵,要强化文言字词的学习效果,深化对课文内容、结构的理解。要有意识地提高自己的文学鉴赏、评价能力。读可分为:1、分小组阅读2、分角色朗读3、带感情的读4、默读5、自由朗读6、同桌互读7、带着问题读2、译重要的翻译点1、文言文中的一些语序与现代汉语不同,常见的一些倒装句式,例如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等,翻译时要恢复成现代汉语的正常旬式;某些数词、副词充当句子的谓语或补语,翻译时要按现代汉语的习惯加以调整。如:①何由济乎?(1995年全国高考题)②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③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愚公移山》)④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块以示之者三。(《鸿门宴》)⑤今将军诚能命猛将统兵数万,与刘豫州协规同力,破操军必矣。(《赤壁之战》)例①中的“何由”是“由何”的倒装,即“凭借什么”。例②中的“余”是“欺”的对象,“不余欺”即“不欺余”,译为“没有欺骗我”,将宾语调至句后。例③中的“子孙荷担者”是定语后置的结构,“三夫”作为数量词,也要调前,译为“三个能挑担子的子孙”,才符合现代汉语的习惯说法。例④中的“三”表示“举所佩玉玦”的次数,按现代汉语的习惯应是“三举所佩玉玦”,即“多次举起”的意思。例⑤中的“必”是“一定”的意思,修饰“破操军”,译为“一定能击溃曹操的军队”,才符合现代汉语的习惯。2、文言文中习惯省略而现代汉语不能省略的成分,要先补上省略的成分,然后再作翻译;语意上不连贯的地方,翻译时也要作必要的补充。如:①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2002年全国高考题)②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触草木,尽死。(《捕蛇者说》)③史朝夕狱门外。(《左忠毅公逸事》)上述三句在翻译时都要作适当的补充,下面用括号把补出的部分表示出来。例①:及(其)死之日,天下知(之者)与不知(之者),皆为(之)尽哀。例②:永州之野产异蛇,(蛇)黑质而白章,(蛇)触草木,(草木)尽死。例③:“狱门外”之前应补上“候于”,译为“在狱门外等候”。3、在文言文中,有些句子习惯分开说,如一般判断句、互文对偶句等,而在现代汉语中习惯合说,译时就要注意恰当地合并这类句子。如: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②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琵琶行》)③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愚公移山》)例①:青,取之于蓝”是个判断句,译时要把主语、谓语合并成一句:“靛青是从蓝草中提炼出来的。”例②中的“主人下马客在船”是个互文句,译时要把“主”、“客”二者行为合并起来:“主人和客人一同下了马,上了船。”例③中的“冀之南,汉之阴”表示的不是两个地点,而是“无陇断”情况的起止点,应译为:“从冀州的南部到汉水的南岸。”4、古代汉语中有些不同词性的词,经常连用或配合使用,形成一种比较固定的格式,或称“凝固结构”。要注意这些“习惯句式”的翻译。如:①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②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察今》)③日饮食得无衰手!(《触龙说赵太后》)④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崤之战》)例①中的“何„„为”是文言文中表反问的惯用句式,大致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为什么„„呢”,“何辞为”翻译为“为什么(还要)辞别呢”。例②中的“不亦„„乎”用来表示语气委婉的反问,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不是„„吗”,“不亦惑乎”翻译为“不是(太)糊涂了吗”。例③中的“得无„„乎”是文言文中表示推测语气的惯用句式,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该不会„„吧”,“日饮食得无衰乎”译为“每天的饭量该不会减少吧”。例④中的“无乃„„乎”也是文言文中表推测语气的惯用句式,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恐怕„„吧”,“无乃不可乎”译为“恐怕不行吧”。总之,文言文翻译要从总体上把握原文大意,准确地解释词语和句子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义。不过,注意上述翻译的要领,则会使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