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上海交通大学通识教育核心课程《数学与文化》课程论文2010秋季浅谈中国古典文学中的数学美李珺学号:5102019007邮件地址:563718372@qq.com学院:媒体与设计学院2010年12月11日浅谈中国古典文学中的数学美姓名:李珺学号:5102019007邮件地址:563718372@qq.com学院:媒体与设计学院摘要:在纵横交错的学科分类中,数学与文学因在研究方法、思维过程等方面异见迭出而分属于不同的学术领域,如两根平行线般少有相交的时刻。然而在中国古代,被时人广泛誉为“文化传承者”的士大夫阶层却已尝试将数学融入文学体系中,借发挥数学工整对称的美感以服务于一个博大的文学主题。正是这种突破性的尝试,使“数字对联”、“数字诗”以及“数字小说”独树一帜,成为中国古典文学中的奇葩。关键词:数学中国古典文学对联诗歌小说正文:在纵横交错的学科分类中,数学与文学因在研究方法、思维过程等方面异见迭出而分属于不同的学术领域,如两根平行线般少有相交的时刻。然而在中国古代,被时人广泛誉为“文化传承者”的士大夫阶层却已尝试将数学融入文学体系中,借发挥数学工整对称的美感以服务于一个博大的文学主题。正是这种突破性的尝试,使“数字对联”、“数字诗”以及“数字小说”独树一帜,成为中国古典文学中的奇葩。一、数学与对联对联或称“楹联”或“对子”,是一种对偶文学,起源自古代中国用以驱魔避邪的“桃符”。对联虽不需压韵,但对平仄音律的要求极高,因而“对对联”成了中国古代文人彰显才华、陶冶情操的途径之一,并由此衍生出了古代中国五花八门的对联文化。以数入联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数字串联,二是数字双关。“数字串联”即将一组连续的数字镶嵌在对联之中,再通过汉字独有的涵义丰富性加以发挥。由于古典文学中的数字往往具备“虚指”或“泛指”的功能(如“三”以上的数字皆可用来含糊地表示“数量多”、“程度深”等意思),这便使得数字在对联中有了更广泛的应用空间。难度最高的数字对联,可从“一”一口气串联到“十”,从而在加强了对联音韵美感的同时,又体现了对联的匠心独运之处,也给对下联者出了一道难题。中国的文化史上,便有这样一幅著名的“数字串联”:一叶孤舟,载着二三个骚客,启用四桨五帆,经过六滩七湾,历尽八颠九簸,可叹十分来迟。十年寒窗,进过九八家书院,抛却七情六欲,苦读五经四书,考了三番两次,今誓一定要进。据民间传说,这幅对联恰恰出自宋代文豪苏轼之手:苏轼因沿途风浪耽误了进京赶考的时辰,主考官便故意想出了半副数字对联为难他;然而苏轼急中生智,略一思索便将下联对出,这才获得了进考场应试的机会。此事在有关于苏轼的历史记载中失落无考,应为民间人士的杜撰之作。但就该对联本身而言,其内容中不同数字恰倒好处的应用,增加了对联的观赏价值。与“数字串联”相比,“数字双关”不要求保留数字连续性,但需要进行数字的加减乘除来揭示其内在的情境或含义。也就是说,对下联者不仅要熟知各种典故,还要有一定的计算能力。“数字双关”对联在历史上亦不乏经典作品,如对联“北斗七星,水底连天十四点;南楼孤雁,月中带影一双飞”即通过倍数计算,展现出了一幅情景生动的月夜雁飞图。另还有一副清朝“千叟宴”上描述“最大寿星”年龄的对联:“花甲重逢,还加三七岁月;古稀双庆,更多一度春秋”,“花甲”指60岁,“古稀”即70岁,由此,上联可得出一个算式:60+60+3×7=141;下联中亦隐含了一个算式:70+70+1=141。原来这位“最大寿星”的年龄竟有141岁。以数入联,使原本就难度颇高的对联在形式上更为繁复,其可读性也被相应地增强,体现出了中华民族独特的智慧与审美情趣。二、数学与诗歌诗歌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基本的文学形式。中国的古典诗歌起源于上古时代,在经过长时期的变化发展后逐渐衍生出了诗、词、曲三种门类,并分别形成了“诗庄、词媚、曲俗”的不同风格。历代流传的数字诗歌以诗、曲两种体裁居多,别出心裁的用法令诗歌的含蓄美得到了最大发挥,焕发出新的生机。(一)诗诗自发展为近体诗(包括绝句、律诗、排律)以来,对字数、句数平仄、用韵和对仗等格律方面的规定极为严格,要求整篇诗作都必须在音律上“句内相间,联内相对,联间相粘”。与形式较自由的对联相比,在诗中嵌入数字的难度显然更为加大,因而数字诗的形式大多以短小的绝句为主。我们最为耳熟能详的数字诗,当属下面这首: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该数字绝句出于元代徐再思之手,如今已成为不少国人倒背如流的经典作品。本诗同样运用了古文数字的“虚指”特点,大笔点染出具有淳朴风情的乡野景色,情趣悠长。有的数字诗则以一连串的数字作为铺垫,用欲扬先抑的手法引出下文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