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一粒种子》教案《一粒种子》教案作为一名教职工,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粒种子》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一粒种子》教案1教学目标:1、懂得种子发芽需要一定的条件,获得一些简单的植物生长的知识。2、学会本课的生字,认识酉字旁,理解“种子、泥土、暖和”等词意。3、能用“热闹”“一边……一边……”各写一个句子。4、能用自己的话说说种子怎样才能钻出地面。教学重难点:重点:知道种子发芽的一些条件,理解一些新词意。难点:用自己的话说说种子怎样钻出地面。教学准备:投影,磁带,种子及泥土。课时:三课时。第一课时要点:通过看实物或看图说话,初读课文,了解种子发芽需要一定的条件。自学生字词,指导写字。一、揭题。1、读题、质疑:说说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2、说说你知道种子是怎么发芽的呢?二、初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大意及生字教学。听录音范读课文,说说课文主要内容是什么?1、听录音,标出段落。2、说说种子怎么样才钻出地面。3、轻声读课文,把生字词多读几遍。4、指名分段读、评议。5、卡片抽读生字词。A、读准字音。醒xǐng暖和hua挺tǐng泉quánB、说说哪些字难写难记。C、指导书写,扩词练习。三、朗读指导。四、小结五、作业1、朗读课文。2、抄写生字。3、扩词,完成课后作业第二题。第二课时要点:讲读课文,懂得种子生长的三个基本条件,能用自己的话说不得说种子,怎么样才能钻出地面。过程:一、复习1、读课文2、读生字、词语。二、学习第一段。1、自由读、边读边想。这段中哪两个词用得物别好?“睡、醒”用知这里有什么好处?“睡、醒”各是什么意思。2、说说种子怎样才能醒过来。3、挺一挺指什么?三、学习第二段。1、自由读第二段。种子除了需要“暖和的天气”外,还需要什么?2、“喝水”为什么要喝水呢?水从哪里来呢?3、“又”说明了什么?4、指导朗读。四、学习题3-8段(分学习小组)1、分角色自由朗读3-8段2、讨论:说说你学懂了什么?哪些不懂?讨论下面的问题如何解决?A、这部分是谁和谁的对话?B、理解“招呼、热闹”等词意。C、从什么地方“看出热闹”。D、种子为什么会问这些问题。E、如何朗读?四、小结:种子看到了一个怎样的世界。六、作业1、读课文。2、完成课堂作业第三题。3、完成课堂作业第二、三题。第三课时要点:完成第九段的学习任务,总结全文,完成课练人业,背诵课文。过程:一、复习巩固。1、朗读课文。2、听写生字新词。3、指导完成课后作业第四题。二、学习第九段。1、自由朗读、思考“突然一亮”“亮”与前面哪个词相对应。(黑)光明的.近义词(光明)反义词(黑暗)2、小种子如今成了什么样?3、她看到了一个怎样的世界?三、指导全文朗读。四、指导背诵。1、自由背。2、说说怎样背得快。方法指导。3、同桌互背。4、指名背。五、说话训练。除了课文里写到的春天热闹景象,种子还看到什么?充分展想象,描述春天绚丽多姿的景色。六、全文小结,说说小种子生长过程所需的条件。七、作业。1、背诵全文。2、完成课堂作业。板书:8、一粒种子暖和(春光)喝水(春雨)挺一挺松土(空气)《一粒种子》教案2教学目标:识字15个,写字6个。理解课文内容。教具准备:挂图、生字卡片、录音机。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你们知道种子是怎样发芽的吗?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一粒种子。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1.听录音。2.看一看,课文有几个自然段。3.一个自然段一个自然段的读。圈出不认识的字。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识字。4.出示生字泥醒和挺舒声钻松泉热闹连忙赶光5.我愿当小老师。6.找出生字的“邻居”,还能和谁做朋友?7.组内读课文。一人读一节。8.选读得好的同学到前面读。三.在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内容。1.指名读课文。2.讨论:种子是怎样看外边世界的?种子挺了几次?种子在什么情况下挺了又挺?种子想出去就能出去吗?3.听学生汇报,并总结。4.再读课文。四.巩固练习看谁读得好钻出松土泉水和平热闹连忙舒服暖和五.课堂总结:这节课同学们学得真棒!教学回顾:板书设计:一粒种子泥醒和挺舒声钻松泉热闹连忙赶光《一粒种子》教案3在第8课《一粒种子》的教学中,我以种子的四次“挺一挺”为线,找找种子怎样才干挺一挺,使同学掌握一些常识上的知识,那就是种子发芽需要:温度、水份、空气。但作为语文课,语言文字的训练是不可忽略的。本课中我紧紧抓住种子与蚯蚓的对话进行朗读。在同学多次的朗读体会中,悟出:种子的语气应该是“奇怪、好奇”的,如“外面什么声音?”、“外面什么样了?也这么黑吗?”;而蚯蚓是“热情、亲切”的。如:“招呼我们到外面去呢!”、“我来帮你松一松土,你好钻出去。”应该说,这些对话的朗读不是太难,同学自身体会后,还是能朗读出来的。但我发现后面的`课文中出现了两次“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