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指导课外阅读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第一篇:指导课外阅读提高学生语文能力指导课外阅读提高学生语文能力古城镇舍利寺小学王玉红叶圣陶老先生指出:“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而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因此,结合阅读教学指导课外阅读,有助于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既提高了阅读教学的课堂教学效率,又丰富了学生的课外生活;既提高了学生的读写知识,又提高了学生的读写能力。一、有目的地安排于阅读教学之前。在讲读课文教学之前,组织学生阅读与课文相联系的有关文章,获取与所学课文有关的知识,为学好教材开拓信息。1、课前提出阅读问题,为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奠定基础。小语中、高年级的阅读课文,有的写的是从前的事,学生对那个时代所发生的事情没有什么体验,教学这类课文必须联系时代背景。例如,在教《草地夜行》一文时,课前布置学生阅读有关红军长征的故事书,要求学生弄清:长征是怎么回事;红军为什么要进行长征;红军在什么样的情况下长征的;他们到陕北的目的是什么;长征的结果怎样?用这些预习题,指导学生课前有目的地、有兴趣地进行课外阅读,这样学生在学习这篇课文时对老红军和小红军的敬佩之情就油然而生,学生对这两个英雄形象的理解就具体化、全面化了。同时,这些课外阅读的知识也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理解文中重点句子的含义,有利于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如在课堂上,引导学生理解老红军牺牲前,嘱咐小红军的一句话:“要记住革命„„”所包含的意思时,学生们纷纷举手,各抒己见,说透了这句话的深刻内涵,而这一切又有益于学生课外阅读。2、课前指出阅读书目,为新课教学创造一个广阔的信息背景。小学生学习新课之前的预习往往局限于解决生字新词,了解课文大概内容,而我们则除了上述要求外还注意安排学生阅读一些与课文有关的资料,帮助了解时代背景,作者生平,这样有利于对课文的理解。如教学《黄继光》一课,学生对抗美援朝战争,上甘岭战役缺乏了解,我们就让学生课前阅读《抗美援朝战争简况》和《上甘岭战役》两篇短文,使学生对时代背景、战役的起因、结果,战斗中敌我双方的军火情况、伤亡人数有所知,在这样一个比较广阔的信息背景下学习课文,对黄继光奋不顾身,用胸膛堵住敌人枪口的动力“祖国人民望着他,朝鲜人民在望着他”就不难理解了。二、有目的地渗透阅读教学之中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为养成阅读习惯,非多读不可;同时为充实自己的生活,也非多读不可。”因此,以课内带课外,以一篇带多篇,以精读带博览,把课堂教学同课外阅读紧密结合起来,实在是提高小学生语文能力,陶冶学生情操的一条必由之路。1、课中创设情景,激发阅读兴趣。阅读教学是一种审美活动,审美活动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正是这种情感性,才使审美活动具备了强大的吸引力,而使人在审美愉快中潜移默化地受到心灵的陶冶。例如在教实验教材十一册《长征》一文时,当学生初步学习了解课文内容后,不急于逐句理解诗句的意思,而是用挂图出示红军长征的线路图,让学生观察红军所经过的省市,并且指出五岭、乌蒙、金沙江、大渡河、岷山等地所处的位置,使学生对红军长征路线有整体感知,从而激发理解诗句意思的兴趣。再如学习古诗时,课前五分钟竞赛活动,看谁背的古诗多,看谁知道的诗人最多,看谁讲的有关诗人的故事最多。学生有了兴趣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形成强大的内驱力,枯燥的讲解变得生动有趣。2、课中阅读,有利于解决教学中的重难点。教师指导学生在课中阅读与所学课文内容有密切联系的课外阅读材料,使之有利于教师的教学与指导,从而解决阅读教学中的难点,疏通学生阅读中遇到的疑难,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即把阅读教学中的课中教学指导与课外阅读指导结合起来。例如:在教《我的爸爸》一文中李大钊同志教育子女的第二件事的时候,发现让学生找出中心句并不难,难的是如何使儿童懂得阶级压迫和阶级剥削是怎么回事。孩子年龄小,对旧社会没有感性认识,所以李大钊同志所说的“地主和资本家残酷地剥削农民和工人”这句话就成了教学中的难点。这时当场发给学生事先准备好的一些表现阶级压迫和阶级剥削的连环画和故事书,让学生在课上观看、讨论、发言,这样帮助学生获得了感性知识。使学生真正理解了这句话的意思——旧社会地主占有土地,资本家占有机器和厂房,他们凭借这个榨取农民、工人的血汗来养肥自己,劳动人民连饭也吃不饱,哪里还有钱让孩子上学呢?就这样,教学难点解除了,课堂气氛活跃了。3、课中阅读,作为课堂教学的补充和深化。为了让学生能触类旁通,举一反三,我们在教学中有机结合课外读物。如《望庐山瀑布》夸张而又自然,新奇而又真切,瀑布丰富多彩,雄奇瑰丽,既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又给人以想像的余地,显示出李白那种“万里一泻,来势犹壮”的艺术风格。为了加深印象,在教学的同时补充阅读李忱的《瀑布联句》:“千岩万壑又辞劳,远看方知出处高。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