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苏教版十一册《大自然的文字》教学设计苏教版十一册《大自然的文字》教学设计(精选15篇)苏教版十一册《大自然的文字》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学会本课的3个生字,理解新出现的词语。3、理解课文内容,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培养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文本解析】《大自然的文字》是一篇科普性文字作品,它生动形象地把知识性、科学性、趣味性三者融为一体。不仅告诉了我们有关大自然文字的种种,而且重点叙述了辨识这些自然文字的方法和意义。文章浅显生动,通俗易懂,教学时倡导以读为主,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开启思维、积淀情感,并辅以议的方式,使学生对文本加深理解和体验,获得思想启迪。本课的教学,既要教育学生从小学习、认识大自然,又要引导学生树立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志向。【设计理念】本文教学时采用读、议结合的策略:在读中走进文本,在议中升华文本。简简单单教语文、简简单单学语文。【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流程】一、导入、揭题1、板书课题、读题:师:今天,我们来读一篇新课文。一起读课题。2、质疑: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教师筛选重点问题并出示:(1)什么是大自然的文字?(2)文中提到哪些大自然的文字?(3)大自然的文字有什么意义,怎样认识它们?二、初读、感知1、带着问题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2、老师发现有些词很难读,我们一起来读好它们。出示:耸立铁砧预兆小熊星座3、三座大山,你能搬掉几座?告诉大家,你知道了哪个问题的答案?解决问题一:a出示、指导读:大自然也有自己的文字。天上的每一颗星就是一个字,脚下的每一粒小石子也是一个字。b评:大自然的文字有两种,有像星星一样在天上的文字,也有像小石子一样在脚下的文字。作者在一开始就提出了观点。解决问题二:生:文中提到的大自然的文字有:星、云、石。师:(板书“星”、“云”、“石”)作者举了这么多例子来说明大自然的文字呢!4、聚焦重点问题: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搬掉这第三座大山——大自然的文字有什么意义,怎样认识它们?三、精读、感悟1、默读课文2—6自然段,想一想:大自然的文字有什么意义;水手、飞行员等懂大自然文字的人们,是怎样来认识它们的?划划相关句子,写写体会。(出示要求)2、交流。(1)认识“天上的文字”——星星ⅰ谈意义:生:认识天上的星星,可以辨别方向。(学生自由交流)师相机出示:“即使他们没有罗盘,也照样不会迷失方向。”评:罗盘是古代人们辨别方向的器物,有了大自然的文字—星星,即使没有罗盘,也不会迷失方向呢!用上这个关联词,让我们明白了星星的意义。(相机板书:辨别方向)指导朗读。谁也想用“即使……也……”说一句话?ⅱ师:课文告诉我们,水手是怎样认识星星的?你感受到了什么?生:他们朝天望望,在许多由星星组成的星座当中,会找到小熊星座,在小熊星座当中会找到北极星,有北极星的那边就是北方。(谈体会)(出示)师:多么聪明的水手呀,我们一起读出他们的智慧!ⅲ师:水手们朝天望望,就可以辨别方向了,他们生来具有如此能耐吗?生交流。师:他们游历了五湖四海,观察了无数星相,才总结出了经验!如果我们像水手一样多走一走、看一看的话,也能认识大自然的文字!(板书:走一走、看一看)(2)认识“天上的文字”——云ⅰ生:砧状云是雷雨的预兆,认识它可以避免把飞机毁掉。(板书:观察气象)课文怎么形容“砧状云”的?师:云山似铁砧,多么形象!想亲眼瞧瞧吗?(出示“砧状云”图片。)出示:炎热的夏季,远远耸立着一座白色的云山,从这座云山向左右伸出两个尖头,山变得就像铁匠的铁砧了。把你的感受通过朗读来表现。引读:聪明的飞行员知道——出示、齐读:砧状云是雷雨的预兆,应该离它远些才好。如果在它里面飞行,它会把飞机毁掉。师:天上砧状云,地下雨淋淋。智慧的飞行员们也是通过自己的观察、积累,才懂得这个道理。ⅱ勤劳的农民在耕作中积累着智慧,“看云识天气”早已是他们的习惯。送几条谚语给大家,仔细读读,品味一下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出示、自读、说说理解、齐读:有雨山戴帽,无雨山没腰。天上鱼鳞斑,晒谷不用翻。不怕阴雨天气久,只要西北开了口。ⅲ大自然留在天上的文字还有很多,你知道哪些?师:天空的使者——鸟,也是大自然的文字:大雁南飞,告诉我们“春天再见”;燕子低飞,雨滴就要来临了。(3)认识“地上的文字”——石头ⅰ阅读天空这本大书,可以了解许多新奇的东西。我们脚底下的土地,在会读它的人看来也是一本很有趣的书呢!我们继续交流:我们脚下的文字有什么意义,怎么认识它们?和同桌说说。ⅱ意义之一:知道石灰石的形成。(板书:石灰石的形成)出示:石灰石图片。自定义动画:普通人认为。(学生交流)懂大自然的文字的人知道。(教师强调“由贝壳造成”)评:现在的建筑工地(画面出示),竟是曾经的汪洋(出示画面),真是沧海桑田!(齐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