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日本文学对中国文学的影响--俳句与周作人-论文.doc
上传人:文宣****66 上传时间:2024-09-11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56KB 金币:10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论日本文学对中国文学的影响--俳句与周作人-论文.doc

论日本文学对中国文学的影响--俳句与周作人-论文.doc

预览

免费试读已结束,剩余 3 页请下载文档后查看

10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中国某某信息学校学生毕业设计(论文)题目:论日本文学对中国文学的影响--俳句与周作人姓名:0000班级、学号:0001班、00号系(部):经济管理系专业:应用日语指导教师:0000开题时间:2008-06-04__________完成时间:2009-11-272009年11月27日目录毕业设计任务书…………………………………………………1毕业设计成绩评定表……………………………………………2答辩申请书……………………………………………………3-5正文……………………………………………………………6-13答辩委员会表决意见……………………………………………14答辩过程记录表…………………………………………………15课题论日本文学对中国文学的影响--俳句与周作人课题(论文)提纲0.引言1.俳句与“俳圣”芭蕉1.1俳句的历史沿革1.2松尾芭蕉对俳句的贡献2.俳句与周作人2.1周作人与俳句的邂逅2.2周作人对俳句的译介3.俳句对周作人文风及创作的影响3.1俳句之“短小”3.2生活之“禅趣”3.3生活之“苦味”二、内容摘要本著名学者实藤惠秀对20世纪的中日文学交流,曾有如下论述:从中日甲午战争到芦沟桥事变的一段时期,无论从哪一方面说,都是日本文学影响中国文学的时代。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离开了日本文学就无法深入理解中国现代文学,没有日本文学的影响,没有中国现代作家对日本文学的理解和接受,中国现代文学就不会有今天这样的辉煌。本文拟从俳句与松尾芭蕉、俳句与周作人以及俳句对周作人文风及创作的影响三个方面,探讨日本古典文学对中国近现代文学的影响。参考文献[1]钱理群,周作人传。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1年2月第二版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年第29卷第7期[2]刘研,走向“近代”与“文学”-——日本大众文学源流的再思考。外国问题研究。2009年第三期[3]张伟,论周作人“人的文学”观。安徽文学(评论研究)。2008年第10期[4]周作人,论通俗文学。期刊,韶关学院学报,2005年第10期[5]孔维玲,试论周作人儿童文学观的溯源。期刊-核心期刊,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第05期四、指导教师意见指导教师(签名)年月日五、答辩资格审查小组意见答辩资格审查小组组长(签字)年月日注:学生凭此申请书和设计(论文)全文参加答辩湖南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教务处制论日本文学对中国文学的影响--俳句与周作人向佩中文摘要:日本著名学者实藤惠秀对20世纪的中日文学交流,曾有如下论述:从中日甲午战争到芦沟桥事变的一段时期,无论从哪一方面说,都是日本文学影响中国文学的时代。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离开了日本文学就无法深入理解中国现代文学,没有日本文学的影响,没有中国现代作家对日本文学的理解和接受,中国现代文学就不会有今天这样的辉煌。本文拟从俳句与松尾芭蕉、俳句与周作人以及俳句对周作人文风及创作的影响三个方面,探讨日本古典文学对中国近现代文学的影响关键字:中国现代文学;俳句;松尾芭蕉;周作人日本著名学者实藤惠秀对20世纪的中日文学交流,曾有如下论述:从中日甲午战争到芦沟桥事变的一段时期,无论从哪一方面说,都是日本文学影响中国文学的时代。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离开了日本文学就无法深入理解中国现代文学,没有日本文学的影响,没有中国现代作家对日本文学的理解和接受,中国现代文学就不会有今天这样的辉煌。周作人是中国近现代文学史上最有影响的代表人物之一,是近现代中国人中从事日本研究的中心人物。“五四”时期俳句传入中国,对当时中国盛行的小诗以巨大的影响,其中郭沫若、周作人所受影响最为明显。周作人热心致力于日本“小诗”(即俳句)的译介工作,为“五四”时期中国小诗的生成及流行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本文拟从俳句与松尾芭蕉、俳句与周作人以及俳句对周作人文风及创作的影响三个方面,探讨日本古典文学对中国近现代文学的影响。1.俳句与“俳圣”芭蕉俳句是日本传统诗歌中的一种短诗,在日本文学史上的地位相当于中国的唐诗。松尾芭蕉(1644—1694)被誉为“俳圣”,是日本文学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俳句诗人,在日本文学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1.1俳句的历史沿革俳句是日本韵文学的传统形式之一,作为独立的文学形式产生于15世纪,至今不过四百余年。俳句的历史沿革可表述如下:和歌→短连歌→长连歌→俳谐连歌→发句(俳句)俳句源于日本传统的三十一音节的短歌(和歌)的前三行,是俳谐连歌的发句,而最初俳句就叫“发句”。明治维新以后,由于正冈子规的提倡,“俳句”这一名称才被普遍采用。“俳谐”二字出自中国,(史记滑稽列传·索隐)云“滑稽犹俳谐也”一语,杜甫集中也有“戏作俳谐体遣闷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