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电气工程课程设计说明书-110kV变电站的设计_图文.pdf
上传人:文库****品店 上传时间:2024-09-11 格式:PDF 页数:60 大小:4.7MB 金币:10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最新电气工程课程设计说明书-110kV变电站的设计_图文.pdf

最新电气工程课程设计说明书-110kV变电站的设计_图文.pdf

预览

免费试读已结束,剩余 50 页请下载文档后查看

10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最新电气工程课程设计说明书-110kV变电站的设计电力工程课程设计说明书设计题目:_______________________学院: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专业班级:_______________________学号:____________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指导教师: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时间:________年____________学期1/60最新电气工程课程设计说明书-110kV变电站的设计电力工程课程设计任务书2014年秋季学期学生姓名学号电气工程及其专业方向班级自动化题目名称某110kV变电站设计(2)/60最新电气工程课程设计说明书-110kV变电站的设计一、设计内容及技术要求:根据所给条件确定变电所主接线设计方案,设备选型、校验,按要求写出设计说明书,绘出主接线图。设计基本资料:1、系统接线:110kV系统按无限大电源系统考虑,110kV进线2回,L1=100km,L2=90km;2、35kV负荷情况:2回15km线路,每回最大输送5000kW,cosΦ=0.9;2回20km线路,每回最大输送3000kW,cosΦ=0.9。二、课程设计总结报告要求:1、设计说明书一份;2、系统主接线图一张(#2图);三、设计进度:1、收集、查阅资料,一天;2、方案设计,进行技术经济比较,两天;3、保护设备选型,两天;4、计算、校验,两天;5、编写设计说明书,两天;6、绘制设计图纸,一天;7、设计答辩。指导教师签字:I/60最新电气工程课程设计说明书-110kV变电站的设计第一章绪论本设计叙述了110kV变电站的设计,其内容有:对原始数据资料及变电站的总体分析,拟定电气主接线的方案,按II/60最新电气工程课程设计说明书-110kV变电站的设计照对电气主接线的基本要求来定性地确定本次设计电气主接线的具体形式。依据规程规定以及最初设计资料的数据,确定本次设计资料的数据。按照电气设备选型的原则,确定此变电站中安装的断路器、隔离开关、电流互感器、电压互感器、母线、避雷器以及接地刀闸的型号,根据型号查出相关技术数据,并逐一分析校验设备以满足运行要求,并就主变保护、配电装置过电压保护内容作出说明。计算的内容有:通过确定具有代表性的短路点,计算三相短路电流,电气设备的选择及校验(包括断路器、隔离开关、电流互感器、母线、避雷器等)。图纸部分:系统主接线图一张III/60最新电气工程课程设计说明书-110kV变电站的设计IV/60最新电气工程课程设计说明书-110kV变电站的设计目录第一章绪论...................................................................................II第二章电气主接线的设计........................................................02.1.主接线设计的基本要求....................................................02.1.1可靠性........................................................................02.1.2灵活性........................................................................12.1.3经济性........................................................................12.2本变电站电气主接线设计..........................................22.5本变电所主接线设计方案..........................................5第三章负荷统计计算..................................................................53.1负荷计算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