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可视化编程综合活动.doc
上传人:qw****27 上传时间:2024-09-12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59KB 金币:15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33可视化编程综合活动.doc

33可视化编程综合活动.doc

预览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15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3.3可视化编程:3综合活动教学设计一、教学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依据新课标中提出“强调问题解决,倡导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创新实践活动”的理念。以学生为主体,结合高中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实际设计问题,让学生在感受与体验的过程中构建知识结构,掌握程序设计中的概念;并将所学的知识积极地应用到解决学习、生活等实际问题中。二、教学背景分析1.教材内容分析本课使用的教材是广东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算法与程序设计信息技术(选修1)》。本节内容为该书的第三章第一节课,主要内容是对可视化编程中的对象、属性、方法事件等概念的讲解。本节课为一节起始课,在学习了这些概念后学生不仅在上课时知道了这些专业术语,同时也能够知道了代码的书写位置和书写格式。为后面的教学奠定坚实的基础。本节课将通过身边熟悉的事物手机,把枯燥难懂的概念进行简单的诠释,并通过VB本身的“所见即所得”的编程环境,让学生在模仿教师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获得小小成功的喜悦,激发他们进一步学习的兴趣。2.学生情况分析本课教学对象为高一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已经对程序代码的编写有一定体验,并熟悉visualbasic6.0的环境界面。高一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想象力丰富,求知欲强,所以在教学中应抓住学生这一生理特点,采用问题解决的教学策略。由学生自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问题的解决过程中熟悉并掌握VB的可视化编程的概念与方法。3.教学方法任务驱动、演示法、讲解法。4.教学资源教学演示文稿(PPT),记事本小程序(EXE)和源代码。三、教学目标框架设计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能够结合日常生活中的具体事例分析说出它的属性、方法、事件,从而加深对属性、方法、事件概念的理解;2)能够利用控件工具在窗体上创建按钮、文本框等对象,并学会通过属性窗口修改对象的caption、text属性值;3)通过分析简单笔记本小程序,能够判断出鼠标单击事件是作用在那个对象上,并且事件过程是什么;4)通过编写程序代码,加深对对象的属性、事件、方法的语法格式的记忆。过程与方法:1)以生活中的手机为例,理解对象的属性、方法、事件概念的含义;2)通过制作简单记事本小程序,加深对对象的属性、方法、事件概念的理解,进一步体会三者之间的关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由生活中的事例讲解,提高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1)通过制作简单记事本实例,体验VB语言带来的成就感,激发学生学习VB编程的兴趣。2.教学重点1)对象、属性、方法、事件等概念。2)代码的语法格式和书写方法。3.教学难点代码的语法格式和书写方法。四、教学流程图(略)五、教学过程设计环节一引入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引入:大家都用过Word进行编辑,它具有很强大的功能。我们可以利用VB平台也可以编写出类似Word这样的文字编辑器。认真听讲。展示:教师已经编写好的小的文本编辑器。过渡:为完成这个任务我们需要了解对象、属性、事件、方法等概念。认真听讲。观看小文本编辑器所具有的功能。用一个学生看似很神奇的软件引入,并告诉他们我们自己也可以编写出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并能够满足学生的自豪感。并引出了本节课的任务。环节二讲解对象的属性、方法、事件概念提问:生活中我们把这种看得见摸得着的物体叫做什么?──引出对象的概念。1.对象──实体根据对象的概念,同学们判断出教师展示的两个手机分别是两个对象。提问:这两个对象(手机),他们从外观上看有什么不同?引出手机的颜色、重量、形状、样式是手机的属性。2.属性──性质过渡:我们在购买手机时,不仅关心它的外观还会关注它所具有的功能,引出对象的方法概念。3.方法──本领或技能过渡:教师用其中的一部手机给另外一个手机大电话,另外一个手机在“来电”事情的刺激下,做出了响铃的反应。引出“来电”事情称之为对象的事件。4.事件──事情举例:1)教师从背后拍一名学生肩膀,学生回头。提问:在这个过程中,谁受到了刺激,谁作出了反应?2)提问:“开关被按下去了,灯亮了”在这个过程中,谁受到了刺激,谁作出了反应?归纳为:有可能受到刺激和作出反应的是同一个对象,还有可能是一个对象受到刺激,另一个对象作出反应。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回答问题。认真听讲。仔细观察手机外观上的不同,回答问题。注意观察其中一个手机的变化。回答教师提问。引出对象概念。学生从手机的颜色、形状等方面说出手机的不同,引出属性的概念。考察学生对事件的理解。强化学生对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