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word版)中国电影史(下)复习参考.doc
上传人:星星****眨眼 上传时间:2024-09-11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19KB 金币:10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完整word版)中国电影史(下)复习参考.doc

(完整word版)中国电影史(下)复习参考.doc

预览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10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十七年发展的轨迹,“四起四落”第一起:“国营电影厂出品新片展览月”,标志着建国初期电影创作的第一次大发展。代表作有《新儿女英雄传》《白毛女》《翠岗红旗》《上饶集中营》《团结起来到明天》其中《南征北战》的风格样式堪称新中国第一部具有史诗气派的战争片。第一落:1951年5月对《武训传》的批判使新中国电影转入低谷。第二起:1956年,提出“双百”方针。电影界出现建国后第二次创作高峰。代表作有《渡江侦察记》《平原游击队》《董存瑞》《柳堡的故事》《祝福》革命题材占主流。第二落:1957年反右运动和1958年的“拔白旗”使电影创作又一次跌入低谷。《电影的锣鼓》遭到重点批判。第三起:建国后第三次创作高峰于1958—1960年。1958年2月,文化部使电影局在北京召开全国制片生产促进会,决定提高影片产量。1958年6月,文化部发出《关于促进影片生产大跃进的决定》。1958年共拍摄影片132部。为迎接建国十周年,中央提出“向国庆献礼”的口号。周恩来坐了“关于文化艺术工作两条腿走路的问题”的讲话,提出了影片创作的十条原则。代表作有《林家铺子》《青春之歌》《万水千山》《五朵金花》第三落:三年自然灾害加上1960年的“反资批修”,使电影界形式再次紧张。《洞箫横吹》《无情的情人》成为批判的典型。第四起:1961年6月,“文艺八条”和“电影的三十二条”两个纲领性文件颁发。1962年开始举办“百花奖”。代表作有《舞台姐妹》《南海潮》《烈火中永生》《大浪淘沙》《红色娘子军》。第四落:1963年和1964年,毛泽东的“两个批示”发表后,文艺界开展一系列批判运动,十七年电影被全部否定。十七年电影创作的艺术成就:十七年电影的美学风格:浓郁强烈的政治意识、昂扬乐观的精神气质、倾向鲜明的视听语言和通俗平易的叙事风格。1、现实性与时代感强。2、注重人物形象塑造。3、早就了一批各具特色的电影艺术家。4、继承了我国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创造出了一批不同风格样式的、观众喜闻乐见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影片。存在的问题:1、电影直接为政治服务。2、没有深入挖掘人物的内心世界。3、很少借鉴国外电影的艺术成就,此期的电影语言并没有实现与世界电影的共同进步。4、在电影理论的研究上,没有深入展开。十七年电影的电影批评和电影理论:群众性影评成为这一时期电影批评的一大特色。关于电影本体特征的理论研究得到一定发展。提出了中国电影的民族特色问题。新中国电影体制的建立:生产与营销管理高度集中。建立了高度集中的管理体系和严格的计划经济模式。样板戏样板戏的创作原则:1、根本任务论——塑造工农兵的英雄人物2、“三突出”原则——在所有人物中突出正面人物,在正面人物中突出英雄人物,在英雄人物中突出主要英雄人物。3、文本模式(二元对立模式)——样板戏作为文艺样板,模式化是其重要特征。阶级斗争是样板戏电影的不二主题,革命针线与反革命阵线的尖锐斗争和前者必然战胜后者,构成不变的叙事主题与结构公式。4、人物形象——人物塑造必须严格遵守“三突出”要求,以重要英雄人物为绝对核心,形成一个人物等级图谱。5、电影语言——根据“三突出”原则,样板戏电影总结出了一套电影语言规则,“敌远我近,敌暗我明,敌小我大,敌俯我仰,敌寒我暖”,“英雄人物近大亮,反面人物远小黑”,“在镜头的数量上,景别上,所有人物要为主要英雄人物让路”。故事片文革故事片特征分析:政治语境中的故事:1、政治理念主导的主题模式。2、斗争主导的情节模式。3、“三突出”主导的人物模式。裂变中的电影语言:1、电影语言的分裂2、镜语革新的萌芽三部优秀的故事片:《闪闪的红星》《创业》(大胆突破了“三突出”原则,引起江青不满)《海霞》(用配角衬托主角,违反“三突出原则”遭到江青的封杀)“反走资派”电影:《春苗》《反击》《决裂》《欢腾的小凉河》。在“文革”期间所有的影片中,反“走资派”电影的政治意图最为露骨,这些影片与生活现实、艺术创作基本无关,有的只有政治图解、歌功颂德、影射。样板戏的辩证看法:作为“文革”这一特殊历史时期的特殊产物,样板戏电影深受政治强力的束缚,造成了种种弊端和局限。但在某些方面,它也得益于政治强力、尤其是在资金、材料、设备等物质层面。解放了一批艺术家,并且在构图、色彩、用光方面学习、借鉴了中外优秀电影的先进经验和技术。对长镜头的苛求,有利于保持舞台演出的连贯性,与当时国外电影界对长镜头理论的推崇有关。从一定意义上来说,样板戏电影是群众创造的,或者说是样板戏电影决策者、生产者和群众共同创造的。再探索时期的阶段性特征艺术方面:(一)恢复时期(1976年10月—1978年12月)此阶段生产故事片50多部,大致可分为以下三类:1、揭批“四人帮“罪行,反映人民群众与”四人帮“斗争的影片,如《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