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一、概述面神经解剖结构3、副交感神经纤维(1)支配泪腺(2)支配唾液腺上半部(核上部):接受双侧皮质延髓束纤维支配。临床分为周围性和中枢性两类,两者在发病病因和临床症状有所不同,应注意鉴别。核上性损伤-中枢性面瘫核下性损伤-周围性面瘫二、病因病机正气不足,脉络空虚三、临床表现4、患侧耳后、耳下、面部疼痛,舌前2/3味觉减退或消失,听觉过敏。5、或伴流泪、流涎。(二)体征:6、患侧面肌挛缩,口角歪向病侧的“倒错”现象(久病)。(二)分型(1)风寒型:兼有风寒表证,证见畏风恶寒,多有面部受凉史(如迎风睡眠,面部吹风过久等),舌淡红,苔薄白,脉弦缓。(2)风热型:兼有风热表证,证见发热、咽痛、口干、口苦、苔薄黄、脉浮数。多继发于感冒发热,中耳炎、牙龈肿痛之后,伴耳后疼痛。(3)气血不足型:兼有纳呆、眉棱骨疼痛、神疲乏力、心悸、舌淡、苔有剥落、脉弱。四、治疗方法处方和方义:随证配穴:1、早期风火盛:风池、太冲、耳尖放血2、风寒:风池3、眼睑闭合不全:睛明4、人中沟歪斜:人中5、鼻唇沟变浅:迎香6、颏唇沟歪斜:承浆7、后期体虚:灸大椎、足三里、脾俞、百会8、倒错现象:补健侧,泻患侧,双侧针刺,以浅刺为主。操作:早期——浅刺、轻刺激、泻法,风寒可加灸,风热用刺血法;中后期——补法,透针、灸法、拔罐(温针灸或隔蒜灸);顽固性——用滞针法。2、其他疗法2、皮肤针叩刺:患侧面部、耳后叩刺。3、拔罐:患侧面部、耳后。4、穴位注射选穴:地仓、颊车、翳风、牵正每次1~2穴。药物:VitB1、VitB12、加兰他敏、北芪注射液每次选一样,每穴注射0.3~0.5ml,隔日一次。5、神灯照射:患侧面部、耳后。6、耳尖放血:适应于风热型面瘫。(耳背静脉放血)7、电磁疗:穴位同体针。适应于急性期。8、局部按摩:9、穴位埋线:适应于面瘫经久不愈者。10、穴位结扎术:适应于面瘫经久不愈者。六、小结4、防止眼部感染,可点滴眼药水。5、通常在起病1—2周内开始恢复,1—2月内症状明显好转,约2/3患者在三周内可基本恢复正常。6、本病有自愈倾向,但针灸起缩短作用。7、针灸作用的机制:增强肌肉收缩,恢复神经的传导;改善局部血液循环;抗菌、抗病毒;提高机体免疫力。谢谢!“倒错”现象:面神经麻痹不恢复或不完全恢复时,可产生瘫痪肌的挛缩。1、面肌挛缩,表现为病侧鼻唇沟加深,眼裂缩小,口角歪向病侧。2、面肌痉挛3、联带运动(眨眼时瘫侧抖动、收缩;露齿时,不自主闭眼;试图闭眼时额肌收缩;)4、鳄鱼泪征产生“倒错”现象原因:(1)不及时治疗;(2)治疗早期刺激量过强;(3)治疗手法不当,如用疏波,却用密波。(神经纤维再生时有部分纤维长入邻近的属于其他机能神经的雪旺氏细胞膜管道中)临床分为周围性和中枢性两类,两者在发病病因和临床症状有所不同,应注意鉴别。核上性损伤-中枢性面瘫核下性损伤-周围性面瘫6、患侧面肌挛缩,口角歪向病侧的“倒错”现象(久病)。(3)气血不足型:兼有纳呆、眉棱骨疼痛、神疲乏力、心悸、舌淡、苔有剥落、脉弱。处方和方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