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性大气环流》说课稿.doc
上传人:sy****28 上传时间:2024-09-10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35KB 金币:16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全球性大气环流》说课稿.doc

《全球性大气环流》说课稿.doc

预览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16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全球性大气环流》说课稿江西省南康中学王志明一、说教材本节课属高一地理上册第二单元第四节的内容,全球性大气环流是自然环境中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的重要形式之一,对自然环境的形成和发展有着重要作用,尤其是对世界各地的天气和气候有着重大影响。本课内容在大气环境中起着关键作用,是承前启后的纽带,其影响贯穿于整个初、高中自然地理教学中,地位十分重要。二、说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①了解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及气压带风带的位置和名称。②理解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与太阳直射点移动的关系。③理解海陆分布对气压带风带分布的影响。④理解季风环流的形成。2、能力目标:①能熟练阅读并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其季节移动示意图。②分析海陆分布对气压带风带的影响。③通过理解季风环流的形成学会分析相关的季风问题。3、情感目标:①让学生认识到事物是有规律联系在一起的,物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②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的美好心灵,热爱科学的思想感情。三、说教学重难点:重点:(1)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及气压带风带的形成(2)海陆分布对气压带风带的影响(3)季风环流的形成难点:气压带风带随太阳直射点而南北移动四、说教法1、多媒体辅助教学法本节课内容抽象,且理论性极强,教学中运用形象直观教学法,将抽象的、静态的理论知识通过多媒体手段转化为形象生动的动态画面,帮助学生理解消化。并结合动画设计学生活动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课堂中来,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2、自主学习法、读图分析法、讲解法、口诀小结法等五、说学法自主探究学习活动设计:活动1:让学生根据学过的热力环流原理,以及大气运动受力的情况,构建单圈环流模式,并分析单一经圈环流是否能够存在,为三圈环流的形成埋下伏笔。活动2:通过自己亲手绘制三圈环流模型,搞清楚三圈环流的形成原因。活动3:(1)引导学生回忆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2)引导学生利用热力环流的原理,分析冬、夏季大陆上空气柱的气流运动情况,并把气温—气流运动—气压三者的关系梳理清楚。(3)在副极地低气压带上,大陆出现了高压中心?在副热带高气压带上,大陆出现了低压中心?(4)引导学生利用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分析季风。六、说教学程序【引入新课】利用实际生活中的气候变化来引出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引出本课学习的主题。【学习新课】1、大气环流的概念:2、大气环流的形成:(1)假设条件“地球不自转,地球表面均匀”。也就是只考虑赤道与极地间的冷热差异,组织学生开展探究学习活动,学生会在上节课学过热力环流的基础上很容易实现知识的迁移,完成赤道与极地之间的热力环流图。(2)假设的条件与前提是“考虑地球自转产生的地转偏向力,不考虑实际地球表面的海陆差异”。教师可以与学生共同完成低纬环流的绘制,要把它讲清楚、讲透彻。中纬环流和高纬环流,放手让学生自己完成。(3)总结近地面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规律:7个气压带和6个风带相间分布;南北半球对称分布等。(4)对于气压带和风带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可以用教学课件动态演示移动过程,让学生自己得出移动的规律。(5)对于“海陆分布对气压带风带的影响”的教学,采用下述教学策略。①总结上面的三圈环流和气压带和风带,尤其让学生回忆三圈环流产生的前提和条件“地球表面均匀”。教师提出问题:将地表的不均匀如海陆分布、地形起伏等因素的影响考虑在内,气压带和风带会如何变化?也就是海陆的差异会使带状分布的气压带风带如何变化?②教师结合图“1月、7月海平面等压线分布”进行对比分析,建立起气压中心随季节变化的概念及掌握变化的规律。(6)对于季风环流的教学,可以让学生从“海陆分布对气压带风带的影响”得到启发。由于海陆气压中心随季节的变化而形成不同性质的风及不同的风向,进而影响气候、洋流等。3、大气环流的作用:促进全球的热量平衡和水分平衡,影响全球气候。七、作业布置:完成教学资料上本节的练习八、板书设计(一)大气环流1、概念:具有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2、大气环流的形成:(1)单圈环流(2)三圈环流(二)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分布、季节移动1、形成2、分布3、季节移动及其影响(三)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四)季风环流的形成及影响1、形成及影响2、应用(五)大气环流的作用:促进全球的热量平衡和水分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