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中国企业信息化回顾与展望编者按:我国企业信息化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其发展的进程大致可分为产品设计信息化、生产流程和生产工艺信息化、企业管理信息化三个阶段。本文回顾了我国企业信息化的发展,尤其是2002年取得的成绩,并对企业信息化的发展加以展望。20世纪后期,以电子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一轮产业技术革命,使电子信息产业成为各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而电子信息技术所具有的高渗透性、高带动性、高倍增性和高创新性,也使其成为改造和带动传统产业发展的重要工具。企业信息化作为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更加重要。中国企业信息化的进程和成果我国企业信息化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其发展的进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如图1所示)。第一个阶段是企业产品设计信息化阶段,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以CAD的应用为代表;第二个阶段是企业生产流程和生产工艺信息化阶段,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生产设备的自动化和现代化为特征;第三个阶段是企业管理信息化阶段,开始于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从会计电算化开始。其中,企业管理信息化发展历程又可分为三个阶段(如图2所示)。第一个阶段大概是从80年代中期到1995年前后,以会计电算化为特征;第二个阶段大致是从1995年至1997年,以财务业务一体化为主要内容;第三个阶段大概是从1997年至今,以制造资源计划(MRPII)和企业资源计划(ERP)为主要特征。2002年企业信息化的特点2002年是我国企业信息化进一步推向深入的一年,政府进一步加强了对企业信息化的规范和引导,企业信息化的宏观环境进一步优化,企业在推进信息化时更加理性、注重效益,企业信息化建设向纵深发展。1.政府加强了对企业信息化的规范与引导2002年,我国政府加强了对企业信息化的规范和引导,中央和地方主要领导高度重视和推动企业信息化,以政府资金支持带动企业投入,加强了典型经验的总结和示范,并充分利用政府的信誉和资源,为企业提供了及时有效的服务。2.我国企业信息化建设向纵深发展2002年,在政府和业界的共同努力下,我国企业信息化建设向纵深方向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从整个企业信息化的进展来看,我国企业信息化建设已经取得阶段性成果,企业信息化建设向纵深发展。从2002年第三季度国家经贸委对2000年IT投入最大的100家重点企业的调查可以看出:一方面,企业对信息化建设的重视程度正逐渐提高,90%以上的企业建立了信息化建设的专门机构,80%以上的企业设立了主管信息化工作的副总裁或副总经理;另一方面,ERP、客户关系管理(CRM)、网络化办公环境等综合性管理信息系统,正成为企业建设重点。从行业的角度来说,企业信息化正由服务业企业信息化向服务业和制造业企业信息化并重的方向发展。而且在制造业中,也由新型制造企业信息化向传统产业企业信息化方向发展。在我国企业信息化的发展过程中,证券、银行和邮电等服务性企业始终走在前列,而制造业企业信息化发展缓慢。但是,当前我国制造型企业信息化发展迅速,尤其是钢铁、煤炭和交通等传统行业的企业开始涉足企业信息化。图1中国企业信息化发展的历程从企业的规模来看,我国企业信息化正从大企业信息化向中小企业信息化方向发展,我国企业信息化的主体原来是国有大中型企业,现在中小企业逐渐成为企业信息化的主角,而且中小型企业、民营企业与三资企业间的企业信息化差距在逐渐缩小。从企业内部来看,企业信息化应用正从基础系统应用向综合系统应用过渡,企业信息化已经由局部信息化向全局信息化发展。经过几年的发展,企业对信息化的理解逐步深入,企业不只关注一些基础系统应用,而是更加注重提高企业的整体信息化水平,在企业研发、生产、管理和物流的各个环节充分运用信息技术,并注意系统的协调反应情况,实现企业信息化。图2中国企业管理信息化的发展历程从企业信息化的资金投入来看,我国信息化资金投入已经由“重硬轻软”向“软硬件并重”的方向发展。前些年,软件只占到企业信息化投入的7%,而2002年国信办和国家经贸委的调查显示,软件投入的比例已经占到企业信息化总投入的31.54%。3.企业信息化投资和建设更趋理性经过20多年的实践和摸索,企业对于企业信息化的理解逐步深入,企业对信息化的投入更加理性,更加注重投资回报。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企业更加注重内部管理的变革。在2002年的企业信息化建设中,企业开始意识到,企业信息化的关键是管理的问题。因此众多企业开始把目光从产品、技术、软件转向企业自身存在的管理问题,更加注重引进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技术来对企业进行变革。企业信息化的投资由“盲目跟风”转向“脚踏实地”。今年,企业用户更加务实,更重视投资回报,普遍冷静地对待各类管理系统的应用。企业把信息化的目标定位于更好地生存,更加注重从自身实际出发来衡量系统软件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