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诗词曲五首》教学设计《诗词曲五首》教学设计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准备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对学业业绩问题的解决措施进行策划的过程。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诗词曲五首》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教学目标】1、学习并了解诗歌的意境;2、学习并了解诗词曲等诗歌的体裁特点;3、熟读并背诵课文;【重点难点】理解诗歌的意境并熟读成诵。【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一、新课导入诗歌是我国古代文学中的瑰宝,特别是唐诗宋词元曲更标志着我国古代文学的辉煌成就,今天我们学的五首诗歌都是千百年来脍炙人口的名篇,我们要通过学习和吟诵,领会诗歌的优美意境。二、课文赏析1、赏析《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⑴写作背景:唐敬宗宝历二年,诗人罢和州刺史,回归洛阳,途经扬州,与罢苏州的刺史白居易相会,在酒席上,白居易吟诗《醉赠二十八使君》相赠。在诗中,白居易对刘禹锡被贬谪的遭遇,表示了同情和不平,于是刘禹锡写了此诗回赠白居易。⑵赏析诗歌:⑶朗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①首联交代了什么?“凄凉地”“弃置身”表露了诗人怎样的感情?②颔联在表现手法上有什么特点?描写了怎样的现状?表达了怎样的感情?③颈联写得什么意思,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境界?④尾联又有何用意?分析:首联:用被贬谪地的荒凉和时间的漫长,表达了作者痛苦、孤寂的心情;颔联:用了“闻笛赋”和“烂柯人”两个典故,表达了对友人的怀念,抒发了对岁月流逝,人事变迁的感慨;颈联:用比喻的修辞,抒发了诗人的身世之感,表达了作者豁达的心境;尾联:点睛之笔,,点明酬答题义,既对友人的感谢,也和友人共勉,表现了诗人坚定的意志和乐观的精神。2、赏析《赤壁》⑴写作背景:文章写于杜牧黄州刺史时。赤壁是东汉献帝13年,周谕大败曹操。但杜牧所写的赤壁并非此处,而是湖北黄岗,所以说杜牧此诗虽为咏史诗,其实也是借题发挥。⑵朗读课文,初步感受课文;⑶赏析课文:⑷思考:①诗人对历史的评价因何而起?②是怎样评价赤壁之战的?(不以成败论英雄,认为赤壁之战的胜利,不过是借助东风的`力量而已,有很大的偶然性,否则就会有相反的结果。)③“二乔”在诗歌中指代什么?这样写有什么作用?(“二乔”在文章中代表东吴的命运,诗人假设东吴败亡,不写山河破碎,生灵涂炭,而写“二乔”入魏供使,不仅以小见大地说明战争之利害,而且极其耐人寻味,虽是史论,切赋予具体形象,可见诗人创作之高明)④前后各两句在表达上有什么不同?有什么内在联系?(叙事──议论)⑸指导背诵3、赏析《过零丁洋》⑴写作背景:这是一首咏志诗。文天祥,状元出身,官至丞相,封信国公,在国家危急存亡之时,奉朝廷之命至元营议和,被扣,冒险逃脱,后继续黑心战抗敌,以图兴复,然兵败被俘。在狱中虽经敌人百般折磨诱降,终以不屈被害。这首诗写于被俘次年过零丁洋时,元军之元帅张弘范逼他招降宋军抗战将领张世杰等人,文天祥遂出此诗以明志节。张弘范见诗”但称’好人’!好诗,竟不能逼。”⑵朗读感知课文:⑶讨论思考:①首联回顾了诗人怎样的经历?②颌联“风飘絮”“雨打萍”各比喻了什么?③颈联两个“惶恐”两个“零丁”各有什么含义?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④尾联表明了诗人怎样的气节?分析:首联:回顾诗人经历:诗经书入仕途走兵抗元,频繁战斗四年颌联:写国家山河破碎,局势危急,个人命运也动荡不安(用比喻修辞)颈联:上句追忆当年兵败福建时,忧念国事的心情,下句写日前不幸被俘的孤独处境。尾联:直抒胸臆,表明自己以死明志的决心。小结:全诗概括了作者一生中的重大事件,融叙事和抒情言志为一炉,慷慨悲凉,感人至深。4、赏析:《水调歌头》⑴写作背景:这首词是苏轼在任密州大守时所作。当时他在政治上处境失意,又与胞弟七年未能团聚,心情可以想象。但词中由抑郁伤到超然豁达的情绪转变,表明了作者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这首词是咏中秋词中最著名一首。前人曾有论“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书,余词尽废。”⑵讨论思考:上片:①开篇疑问的作用何在?(透出一位政治上失意,处境寂寞的哲人对宇宙人生的思考)②理解“归”、“琼楼玉宇”(明指月宫暗指朝廷)“不胜寒”(明写对月宫气候想象,暗抒对朝廷内政治斗争氛围感受)③理解“何似在人间”中的“人间”?(指密州,是双关,既与上天呼应,又与朝廷相对)小结:上片写望月问天,抒发人生感慨。下片:①“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写月光的转移、衬出人间离别之苦,寄寓了怀念子女的手足深情。②“人有悲欢离合……此事古难全”表达了作者怎样的胸怀(开阔胸怀)③最后一句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态度?(表达了诗人要与亲人共赏人间美景的祝愿,并表现诗人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小结:对月怀人,抒写离合之情5、赏析《山坡羊·潼关怀古》⑴背景介绍:这首曲是作者在就任陕西行台中丞的途中所作。潼关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因此常有人借以怀古,这首曲借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