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遂宁市射洪县柳树中学2021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 WORD版含答案.doc
上传人:康佳****文库 上传时间:2024-09-12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49KB 金币:10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四川省遂宁市射洪县柳树中学2021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 WORD版含答案.doc

四川省遂宁市射洪县柳树中学2021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WORD版含答案.doc

预览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10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历史试题选择题(24*4=48分)24.甲骨文的发现使得殷商历史得以证实。它记载的商王世袭继承中已出现类似“嫡”“庶”的词语,祭祀的对象有祖先和天帝、日、月等诸神,且祭祀祖先的规模和频率超过了其它神,还记载了商王与周边部族的一些礼节。说明了商代A.宗法制的雏形出现B.重鬼事神的意识淡化C.王位世袭制开始出现D.形成严密的政治联系25.据历史记载,战国时期各诸侯国普遍将土地按照一定标准直接分给个体农户耕种,向农户征收赋役,其包括制土分民、计户授田、计亩征税等几个方面。这一举措A.适应了土地国有的时代变异B.标志着井田制开始瓦解C.有利于农业经营方式的转型D.推动了牛耕技术的发明26.《诗经·商颂》充分体现了殷人祭祀先祖(鬼神)时那种恭敬虔诚、谨严端肃,表现出惶畏的心理;《诗经•周颂》则渗透了强烈的伦理道德精神,颂词大多现实化、生活化了。这一变化体现了A.王权神秘色彩的强化B.朴素的人文主义色彩C.宗法等级观念的淡化D.天道与伦理完全分离27、道家崇尚自然,有辩证法的因素和无神论的倾向。主张清静无为,反对斗争;提倡道法自然,无所不容,自然无味,与自然和谐相处。由此可见,道家反对掠夺,拯民疾苦B.追求平等,无为而治C.避世出尘,提倡包容D.遵循规律,和谐处世28、李零在《我们的中国》一书中提出了“西周的四合院”的研究视野,认为以西周为中心,东南西北被辐射地区可以视作西周的“前庭后院”,它们之间相互交流,人才往来,贵族通婚,形成了紧密的文化中心。该观点A.认为西周政治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B.认为分封制标志中华民族形成C.强调分封制孕育着国家统一的因素D.认识到分封制易造成地方割据29、战国时期商鞅变法实行“分异令”,禁止父子兄弟同家共财。西汉初年颁布“民产子”诏令,多生孩子可以免除两年赋税。唐代要求地方官员劝勉男年二十,女年十五以上的庶人结婚。古代政府关注人口的主要目的是A.促进国民经济恢复B.保证国家财税收入C.防范民间土地兼并D.改善人民生活质量30、东汉时期,士人尊儒成风,高门世族累世经学,而魏晋时“公卿士庶罕通经业”,曹魏皇族更对“孔子之术”进行毫不容情的质疑。该变化反映出A.门阀世族喜好决定世风转移B.正统思想随王朝兴替而变化C.佛道思想强烈冲击儒学地位D.时代变迁影响价值观念选择31.图6为汉代画像石中的农事图。由此图可以用来说明当时中原地区人地矛盾的缓和田庄的管理方式较为落后个体农户精耕细作的特点D.雇佣关系成为普遍的现象32、汉代对地方割据势力的打击产生了两个“副产品”:一个是强化了郡县制,另一个是产生了新的选官制度——察举制。这主要说明A.血缘政治的影响力逐渐减弱B.汉代君主专制制度的完善C.地方割据势力促进社会转型D.地方势力决定集权的发展33.汉律最初是在秦律基础上制定的,后开始强调皇权至上,法自君出;坚持德主刑辅,先教后刑;在无法律明文规定时,则以儒家经文作为定罪量刑的依据。这一现象反映出汉律A.废除秦律,维护统治B.以礼入法,儒法融合C.神化皇权,强化专制D.损益秦法,巩固统一34.西汉初年,贾谊重申周礼的重要性,对文帝提出“定礼制”,即对同姓王在制度、名号、衣饰、器物等方面提出具体的礼制来标示人们的等级身份。这一主张 A.希望汉代重建西周的制度 B.使儒学成为国家正统思想C.意在加强中央政府的权威D.成为汉初政局动荡的根源 35.汉初,韩信要求做齐王时说:“齐伪诈多变,反覆之国也……不为假王以镇之,其势不定。”刘邦改立韩信为楚王时说:“信习楚风俗”,便于“存恤楚众”。这一现象表明西汉初年A.中央集权逐步强化B.王国的存在具有合理性C.社会风俗有待提高D.地方割据势力威胁中央4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材料一韩非的法治是针对原始儒家的“礼治”“德治”提出的。他反对在宗法社会中实施礼治、德治,推崇法治。韩非主张“法不阿贵,绳不挠曲”,也就是说在法面前,不存在贵族和平民之分,除了君主外,所有臣民一旦触犯法律都必须受到惩处。这是对西周以来“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的等级制度的彻底否定。韩非说:“圣王立法也,其赏足以劝善,其威足以胜暴,其备足以完法”“主施其法,大虎将怯;主施其刑,大虎自宁。他认为立法、执法的主体是“圣王”,法律是君主利益和意志的体现。材料二亚里士多德的“法治”是针对柏拉图的“人治”而提出的。他认为“法律恰以免除一切情欲影响的神袛和理智的体现”。基于此,他得出“法治应当优于人治”的结论。亚里士多德说,“正义是某些事物‘平等’的观念”,也就是指礼法是由正义衍生而来的,而正义意味着平等。在法律面前人们是平等的,没有谁可以凌驾于法律之上。同时亚里士多德主张让全体公民参与政事,从而认为立法、执法
立即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