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小学三年级美术教案下册(优质11篇)教案的编写需要综合考虑课程标准、学生需求和教学资源等因素。其次,教师需要选择适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注意,以下是一份优秀教案的摘要,给大家进行参考。小学三年级美术教案下册篇一1、大胆的运用自己喜欢的颜*进行涂*练习。2、能用多种方法包扎“糖果”。3、能进行积极、健康的交流活动,表现出热爱生活、关心他人的品质。教学难重点:重点:大胆的涂*,尝试多种包扎“糖果”的方法。难点:包扎的各种方式。教学具的准备:糖果实物、包装纸、各类*笔、各类*纸、范品、各**带。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规范绘画习惯。二、导入新课。1、让学生拿出自己带来的各类糖果,上台介绍自己的糖果。(1)自己说说糖果的形状?(2)糖纸的颜*?(3)包装的特点?2、介绍完,分糖果给同学吃,最后轮到教师拿出“糖果”范品介绍,同样分给同学吃。3、学生发现假糖,揭题。三、欣赏感知。1、说说刚才看到假糖的感觉?2、你知道我是怎么做的?3、我里面包了什么?还能包什么?4、学生尝试练习:合作小组尝试包扎“糖果”5、交流:(1)学生介绍尝试成果。(尝试肯定包法比较单一,颜*比较少)。(2)教师小结:出示范品,你知道为什么老师的能把你骗了?(小结:颜*涂的认真,鲜艳,均匀)。6、除了这种包法外,还有不同的包法吗?7、教师简单概括,还有什么办法能使“糖果”更漂亮?(小结:添加*带等装饰品)。四、学生作业。学生以合作小组的形式,完成包糖。五、教师巡回辅导。1、及时反馈、纠正。2、帮助有困难的学生。3、参与其中。六、课堂小结。1、“糖果”展示、交流。2、模拟交易。3、教师小结:(1)你把最漂亮的“糖果”给谁?小学三年级美术教案下册篇二绘画中表现前后的遮挡关系,能增强画面的空间感,令画面层次更丰富。本课通过学习绘画法和拼贴法,让学生建立用美术语言表现前后空间感的意识,为以后的美术表现作铺垫。物体由于前后位置不同,会产生前后遮挡变化。生活中事物的前后遮挡关系无处不在,提醒学生做一个有心人,观察这一美术现象,并学习用美术语言表现生活中的美术现象。本课教材提供了多幅有前后遮挡关系的图片,启发学生用美术思维来看身边的世界。教材中秦始皇陵兵马俑实景照片旁,配有简笔画示意图,一方面表现前后遮挡关系,另一方面还传达出一个信息:身高差不多的陶俑,由于摆放的位置逐渐退远,给人近高远低、近大远小的视觉感受。教材中提供了两种表现方法,一是剪贴法,即由远及近的粘贴顺序,便于学生理解前后遮挡关系;二是绘画法,即教材下方的三幅学生绘画作品,较好地体现了遮挡、近大远小的关系,为学生进一步构思自己的作品作好铺垫。第一课时教学采用以下环节:找生活中的前后现象——游戏探究,对比感知——欣赏感知——探究远近关系——剪贴法表现前后、远近关系——展示评价。第二课时教学绘画法表现前后,即先画前面的,再画后面的,被遮挡住的地方就不画。通过欣赏表现前后、近大远小现象的绘画作品,使学生学习用绘画的方式表现物体前后遮挡产生的空间美感。(一)引导阶段情景导入:两只玩偶争宠,排队争第一。一会儿玩偶a跳到前面来挡住玩偶b,一会儿玩偶b跳到前面来挡住玩偶a,让学生判断谁在前、谁在后。揭示课题:前前后后。(二)发展阶段1.让学生找一找生活中的遮挡现象,判断什么物体在前,什么物体在后。出示书中的知识窗:把一样物体放在另一样物体的后面,就会产生前后的感觉。2.游戏探究,对比感知,前后遮挡产生的层次美感。(1)教师出示用吹塑纸剪的五个水果,教师拼摆无任何遮挡的零散的效果,请学生说出感受。(2)各组游戏,随意拼摆,尝试探究怎样摆放物品更具有美感?(3)展示交流,得出结论,画面要有局部遮挡,才会有层次感。3.欣赏感知。课件出示资源包中有前后现象的作品图片,学生感知前后关系使画面更生动,更符合视觉审美。4.探究远近关系(1)欣赏书中秦始皇陵兵马俑图片,为什么一样高的陶俑看上去会有的大,有的小?有什么规律?学生讨论、交流。(2)出示书中知识窗:通过逐渐缩小物体的尺寸,产生远近的感觉。(3)课件出示生活中近大远小现象的图片,拓宽学生思维,请学生说一说这种现象给自己的感受。小结:画面中有前后遮挡及远近的不同,能使画面更丰富,更生动。5.怎样把刚才发现的前后、远近关系表现出来呢?(1)各小组继续玩老师提供的剪贴半成品,各组学生试着摆一摆,想一想先粘贴什么,后粘贴什么。(2)分组交流,得出结论。先粘后面的、远处的部分,后粘前面的、近处的部分。(3)学生看书中步骤图,自学,明确方法和步骤。6.启发构思你想表现怎样一幅有前后关系的、远近感觉的画面?(三)实践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