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传统的中国古典舞要点介绍传统的中国古典舞要点介绍古典舞,是指经过历代专业舞蹈工作者加工、整理、创造的,具有典范意义和古典风格的舞蹈艺术作品。对于“古典舞”的认识,则是在世界范围内各个国家在其本民族的历史发展长河中,逐渐积累和形成的。它具有传统性、典范性,是一个国家或民族舞蹈艺术的代表。其主要的特征是它具备了规范化的舞蹈语言和高度发展的舞蹈技巧,程序化的艺术表现方式以及严谨、完善、学用一致的训练体系。然而“古典舞”不是表现某个历史阶段的艺术,而是一种特殊的创作方法。因此,要想成为有特色的“古典舞”,还是要具备本民族精粹文化的独一性与持久性。一、中国的古典舞建构“中国古典舞”在当代是一个特指的概念,它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从中国历史长期积累所形成的传统舞蹈中,提取典型性的舞蹈动态形式,广采博收戏曲中的程式化表演与舞蹈身段、术中姿势和动势的劲力与风范、芭蕾的方法以及其他各种艺术的文化优长,经过现代人的发展创造而产生的。它是在中华文化民族母体之中形成的当代舞蹈的一个种类。半个世纪的实践证明,中国古典舞已经取得了令国内外瞩目的艺术成就。它不仅推出了多部教材(其中《身韵》教材荣获多项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而且培养出一批批优秀的中国舞演员、教员、研究人员,直接推动了中国舞蹈的发展进程。了解当代中国古典舞的特色与审美追求,舞台剧目的发展与演进无疑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关注点。为建立伴随新中国成立而诞生的“中国古典舞”这一舞种,50年代,最初的创业者们认识到戏曲舞蹈是蕴含中国传统舞蹈元素最多的“活化石”,并开始在中国戏曲宝库中不断汲取养分。在以戏曲为舞台表现方法的指导下,以1957年《宝莲灯》和1959年《小刀会》为代表的古典舞作品先后问世。这个时期的作品大部分是把某些戏曲片段、传统文本改编或移植成舞蹈剧目,表现手法中大量借鉴戏曲舞蹈的套路与动作程式,带有很浓厚的戏曲表现痕迹。到了20世纪80年代,舞蹈家们所创作的大批古典舞剧目已然与创建初期的作品大不相同了。尤其是80年代中期,从戏曲舞蹈“身段”脱胎而出的“身韵”逐步形成,并建立了一整套完整的训练体系。当这套以“身韵”为代表的融科学系统性、民族风格性、时代审美性为一体的古典舞身体动作语言体系成熟并广为传播时,中国古典舞的发展产生了质的飞跃,不仅丰富了古典舞的'创作语汇,摆脱了初建时期在肢体语言上的失语,同时也为今后舞台表演艺术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作为一种民族身体语言,中国古典舞“身韵”对剧目创作的影响是巨大的,它提供给编舞者更多的舞蹈本体语言,使剧目创作的思路得到更广阔的发展,从而带动了像《黄河》《长城》等作品为代表的抒情、写意、象征的古典舞剧目的发展。特别是《黄河》,该舞蹈一直被誉为是“学院派”中国古典舞的代表作之一,久演不衰,在1989年文化部直属艺术团青年舞蹈演员新作品评比中获优秀创作奖;1994年荣获“中华民族20世纪舞蹈经典作品”评比经典作品奖。可以说,《黄河》《长城》《江河水》等作品的问世,预示着中国古典舞的创作进入到一个新的历史阶段。进入到90年代之后,中国古典舞的剧目创作从理念到实践都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新生代的古典舞编创者们以根植传统、打破传统、立足当代、寻求自我的创新精神,更进一步地向当代舞蹈新境界迈进。开辟了以《扇舞丹青》《风吟》为代表的现代型中国古典舞剧目的领地。“现代型”剧目的探索意义在于它是一种对古典舞最初形态的挑战。值得强调的是:“现代型”绝不是现代舞,它只是从结构上走向现代,其价值在于挖掘动作本身,在原有的古典舞剧目的创作方向上实现一种扩张与延伸。二、关于中国古典舞身韵“身韵”即“身法”与“韵律”的总称。“身法”属于外部的技法范畴,“韵律”则属于艺术的内涵神采,它们二者的有机结合和渗透,才能真正体现中国古典舞的风貌及审美的精髓。“形神兼备,身心并用,内外统一”,这是中国古典舞不可缺少的标志,是中国古典舞的艺术灵魂所在。一个成熟的民族舞演员在舞台上展现的动作之所以具有审美价值和艺术魅力,是因为体现了“形、神、劲、律”的高度融合,这正是中国古典舞身韵的重要表现手段。“形、神、劲、律”作为身韵基本动作要素,高度概括了身韵的全部内涵。形,即外在动作,包含姿态及其动作连接的运动路线。神,即神韵、心意,是起主导支配作用的部分。劲,就是力,包含着轻重、缓急、强弱、长短、刚柔等关系的艺术处理。律,也就是动作本身的运动规律。这四大动作要素的关系,是经过劲与律达达到形神兼备,内外统一。1.形形是指形体外部的动作,它表现为形形色色的体态,千变万化的动作及动作间的连接,凡是一切看得见的形态与过程都可以称之为“形”。通过对传统艺术在审美特征和各种典型舞姿的剖析,得出了在“形”上必须首先解决体态上“拧、倾、圆、曲”的曲线美,“刚健挺拔、含蓄柔韧”的气质美。从出土的墓俑和敦煌壁画中不难看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