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全揭秘.doc
上传人:sy****28 上传时间:2024-09-15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0KB 金币:16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莫言全揭秘.doc

莫言全揭秘.doc

预览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16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揭密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最佳候选人——莫言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将于北京时间今晚7时公布,莫言作为获奖大热门到底有什么出众的地方,他的代表作又是什么,中国青年网教育频道编辑将带你一同走进莫言的世界。“他是中国文坛超重量级的作家,他的文学才华、创造力、艺术能量在中国文坛上应该说是举足轻重、首屈一指的,因此我个人斗胆地说,莫言的高度就是中国当代文学的高度。”——北大中文系教授沈晓明曾这么评价莫言。莫言的成长经历莫言,原名管谟业,1955年2月17日出生在山东高密县。现为香港公开大学荣誉文学博士,青岛科技大学客座教授。小时候的他曾在大年三十到别人家讨饺子吃,经济上的贫困给他的少年生活留下惨痛的记忆,父亲过于严厉的约束也使他备受压抑。莫言6岁进校读书,曾因骂老师是“奴隶主”受到处分。小时候这种压抑的心理特征给他后来的小说创作有很大的影响。莫言酷爱读书到了痴迷的程度。小学三年级时就读了《林海雪原》、《青春之歌》、《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作品,受到文学启蒙。小学五年级时开始读四大名著中的《三国演义》、《水浒传》,“文革”爆发辍学在家,无书可读的时候他甚至读《新华字典》。1976年,21岁的他加入解放军,历任班长、保密员、图书管理员、教员、干事等职务。1981年开始小说创作,处女作为《春夜雨霏霏》,后又发表了《枯河》、《秋水》、《民间音乐》等作品,之后进入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学习。1985年,在学校学习期间,莫言发表了中篇小说《透明的红萝卜》,引起了文坛的注意。第二年,莫言发表中篇小说《红高粱》,反响强烈,深受读者喜欢,被推选为《人民文学》1986年“我最喜爱的作品”第一名。有学者在研究新时期文学时指出,《红高粱》可谓一部具有开拓意义的作品,由此,历史题材的小说有了一种全新的视角与笔法。在经历《红高粱》的写作高峰后,莫言一路寻求突破,创作了大量中短篇作品及《酒国》、《丰乳肥臀》等数部极具分量的长篇小说。2006年12月15日,“2006第一届中国作家富豪榜”重磅发布,莫言以十年345万元的版税收入,荣登作家富豪榜第20位。2007年9月11日,“中国作家实力榜”发布,由包括朱大可、谢有顺、陈晓明在内的十位文学评论家共选出了58名作家上榜,其中莫言以9票高居榜首,余华、史铁生、阿来和王安忆以6票同居次席。2009年,在北京图书订货会上,他又推出新作《蛙》,该作品于2011年获得第八届茅盾文学奖。2011年11月,中国作家协会第八届全国委员第一次全体会议投票选出中国作协第八届全委会副主席。莫言创作年表1981年开始创作生涯。迄今有长篇小说《红高粱家族》、《天堂蒜苔之歌》等,中短篇小说集《透明的红萝卜》、《爆炸》等。另有《莫言文集》五卷。1981年秋,在河北保定市的双月刊《莲池》第5期发表处女作短篇小说《春夜雨霏霏》。1982年,在《莲池》第二期发表短篇小说《丑兵》、第五期发表短篇小说《为了孩子》。1983年春,在《莲池》二期发表短篇小说《售棉大路》并被《小说月报》转载。秋,在《莲池》五期发表短篇小说《民间音乐》,此文得到老作家孙犁赏识。孙在一篇短文中说这篇小说有一种空灵之感。1984年春,在《长城》双月刊二期发表小说《岛上的风》、五期发表《雨中的河》。秋天,得到军艺文学系主任、著名作家徐怀中先生赏识,进入该系学习。1985年春,在《中国作家》二期上发表中篇小说《透明的红萝卜》,引起反响,《中国作家》组织在京的作家与评论家在华侨大厦举行讨论会讨论该作。是年,在多家刊物上同时推出中篇小说《球状闪电》(收获)、《金发婴儿》(钟山)、《爆炸》(人民文学)、及短篇小说《枯河》(北京文学)、《老枪》(昆仑)、《白狗秋千架》(中国作家)、《大风》(小说创作)、《三匹马》(奔流)、《秋水》(奔流)、等。1986年春,小说集《透明的红萝卜》由作家出版社出版。在《人民文学》第三期发表中篇小说《红高粱》。该作一发,引起轰动。随即发表系列中篇《高粱酒》(解放军文艺)、《高粱殡》(北京文学)、《狗道》(十月)、《奇死》(昆仑),同时还发表中篇《筑路》(中国作家),短篇小说《草鞋窨子》(青年文学)、《苍蝇、门牙》(解放军文艺)等。夏天,与张艺谋等人合作,将《红高粱》改编成电影文学剧本。1987年春,长篇小说《红高粱家族》由解放军文艺社出版。中篇小说《欢乐》在《人民文学》一、二期合刊发表,受到批评,事过多年,始有作家和评论家对该作得新评价。秋天,中篇小说《红蝗》发表([收获]三期),该作因强烈的个性风格和大胆和亵渎精神,连号称新潮的评论家也不能接受,纷纷著文批评。也是多年之后,才有评论家对该作发出了另外的声音。1988年春,电影红高粱获西柏林电影节金熊奖,引起世界对中国电影的关注。在《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