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环保论文(新版多篇)[寄语]环保论文(新版多篇)为的会员投稿推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环境保护问题论文篇一关键词:资源与环境保护;研讨式教学;探索;实践中图分类号:G642.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9-0196-02近十年来,我国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取得了飞快的发展和惊人的进步,在转变经济增长模式,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社会等方面提出了明确目标,制定了一系列法规和政策,进行了大量的工作。但也不能否认,目前我国存在的环境问题还相当严重,水资源的短缺和水环境的污染,大气质量的低下和对人体健康的影响,生态的破坏和生物多样性的减少,二氧化碳的大量排放和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日益明显[1]。随着当前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特别是在人口与资源和环境矛盾日趋激化的今天,如何改变传统教学的局限性,激发学生学习环境保护相关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研究生在人与环境的关系上树立正确观点和态度,为将来从事科研及与环境保护相关的工作奠定基础,是农业资源与环境领域研究生的主要培养目标。因此,面向土壤学专业的研究生开设《资源与环境保护专题》课程,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需求。但同时,不少同学在本科生阶段已有资源与环境保护的相关课程基础,如何与已有的课程知识恰当衔接但不重复,又能保证课程的教学效果和质量,都是需要值得深思和改进的地方。有基于此,我们在近几年的教学实践中,对这门课程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改革和实践。一、优选教学内容目前的本科生教材中主要以资源合理配置与有效利用、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减少资源损失与浪费、保证农业发展的可持续为主线,将资源科学与环境科学的各个方面联系在一起,介绍我国自然资源的现状和特征,分析人类与环境的关系,强调指出由于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带来的环境问题及其对策[2]。因此,也基本上涵盖了资源与环境领域的主要科学问题,但作为研究生阶段的课程学习,需要为后续完成研究生学位论文打下理论框架和知识基础,需要课程必须更加具有针对性和拓展深度,这就要求我们对课程内容进行精选和优化。基于此,我们在课程教学内容上进行了一些调整和改进:(1)首选讲述生态学基础,强调生态系统的基础地位和生态平衡在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中的作用;(2)其次在自然资源部分,以资源承载力为出发点,讲述各种主要资源(土地、水、森林等)的利用和保护;(3)新增能源与环境这一具有战略性意义的新主题,从目前能源的生产消费情况和面临的新形势来拓展知识面;(4)把土壤、水体和空气的污染与防治作为单列的章节,作为研究性内容进行呈现和探讨;(5)把生态城市建设的内涵、特征与建设的理念、原则,作为适应我国城镇化新形势下的收尾章节。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既有生态学基础和资源承载力这样的基础性学术内涵,也有土、水、气污染修复这样的研究与应用性质的环节,同时也在本科生相关统编教材的基础上新增了能源与环境及生态城市建设等内容,既注重基础也新增具有时代特征的新主题,把构建知识框架和研讨学术前沿有机结合。从知识面和学术内涵为出发点,强调与以往的知识基础衔接,更重要的是进行相关专业知识理论的提升和拓展。二、注重教学相长经过大学四年的本科通识教育,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的本科生在诸如农业资源的特性及其变化规律,农业资源的利用、改良、开发与保护,以及提高农业资源利用效率,防治和控制环境污染和生态退化等方面[3],具备了较为深厚的知识积累与储备。研究生阶段时已经具备本学科领域的基础理论和知识框架,因此沿用本科生阶段以老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已经远远不能适应新的形势,且也无法有效调动研究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所以,我们在开设这门课程伊始,就考虑到在这门课涉及的内容宽泛,但教学时数又比较有限的情况下,如何将其建设成为一个开放、研讨式的课程体系。根据研究生的学习能力层次和特点,将重点和关键瞄准如何把教与学有机结合起来,并且互为补充和提高,往“教学相长”的方向努力。因此,我们在第一堂课上,就把课程范畴和章节内容告知学生,围绕章节提纲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基础、兴趣和论文方向,自由选择和协商相应的章节主题,在课后搜集文献资料和实际案列准备简明扼要的PPT。每个章节和主题都对应于2~3名研究生,配合课程内容讲述的进度,每次上课用1/3多的时间,用于研究生PPT演讲和相关讨论。一方面在PPT制作过程中,学生通过查阅资料找到问题,锻炼了思考问题和逻辑思维的能力,另一方面,在演讲和提问研讨的过程中,也提升了问题凝练和口头表达能力,为日后的中期考核、论文答辩及工作能力需要,奠定了坚实基础。经过两年多的探索和实践,这种以人人参与为理念的课程建设和授课方式,已得到学生的普遍认可和喜爱。同时,由于学缘结构差异,来源于不同本科毕业学校和不同专业的同学,围绕课程主题进行坦诚而深入的交流与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