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只有一个地球》教案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只有一个地球》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只有一个地球》教案1一、教材解读:本篇是科普说明文,但文章写得生动形象,可读性强。课文从宇航员在太空遥望地球所看到的景象写起,引出了对地球的介绍;接着从地球在宇宙中的渺小、人类活动的范围很小很小、地球所拥有的自然资源有限而又被不加节制地开采或随意毁坏等方面,说明地球面临着资源枯竭的威胁;然后用科学家研究的成果证明,当地球资源枯竭时,没有第二个星球可供人类居住;最后得出结论:人类的选择只有一个,那就是精心保护地球,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二、目标预设:1、课前布置学生通过预习,让学生读通课文,自学生字,并结合课文和工具书初步理解有关词语。2、在学生能流利朗读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初步明确本课的学习任务。3、通过品词读句,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只有一个地球”的道理;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引起学生感情的共鸣,增加保护环境的自觉性。4、通过课前查阅资料,课后语文活动的拓展,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拓展学生的语文学习空间。三、设计理念:1、把与文本的对话上升到与作者、与母亲的对话。引导学生通过读书而触摸到作者那颗滚烫而焦灼的心,去体味地球母亲的那份无私而悲凉的情,以唤起学生人性的感悟。2、无论是教学目标的设定还是对文本的阅读感悟,都力求突出学生主体和教师主导。鉴于与六(3)班学生尚在磨合期,所以兴趣引路的教学方法很重要。如用“猜猜老师会提什么问题”的方法,目的在于弱化学生怕提问题的心理。3、在阅读中注重引导学生想象文字背后的`画面,领悟文字所承载的思想和灵魂,从而达到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谐统一。4、注重课前资料的积累,课中资料的揉合,课后向外的无限延伸,体现大语文的教学观。四、过程展示与教学策略:(一)创设情景,揭示课题(激兴趣)1、讲述《时代周刊》评选“年度新闻人物”的事情。2、引导学生质疑,引出课题。3、通过读题,初步感知。4、检查预习情况,触摸学情。(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读出意)1、再用心读课文,猜想老师会提什么问题?2、提出自己的问题,老师帮助梳理。3、预设学生可能提到的问题:(1)为什么说地球是人类的母亲、生命的摇篮?(2)为什么说地球像一叶扁舟?(3)为什么说地球是渺小的?(4)为什么要用很小很小来形容人类的活动范围?(5)前面说地球所拥有的自然资源是有限的,后面又说这些资源可以长期给人类做贡献。这样不是矛盾了吗?(6)生态灾难到底给人类带来怎样的威胁呢?(7)40万亿公里之外有没有适合人类居住的第二个星球呢?(8)为什么说建造移民基地是遥远的事情?(9)为什么说地球很可爱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三)抓住感受,品读课文(读出形)1、说说自己再一次读课文后的感受。2、这些感受从课文的哪些地方来?为什么会有这种感受?3、请带着这些感受再读课文(重点是课文3——8自然段)。4、读着读着你眼前浮现出什么样的画面?让你想到了什么?你有什么样的感觉?5、还有什么问题没有解决?(四)连词成段,回归整体(读出味)1、根据板书,把这些词串成一段话,读一读。2、把串成的这段话和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连起来读一读。(五)补充材料,升华情感(读出情)1、听老师读一组数字,有什么感受?2、请带着这种感受再读课文最后一自然段。(六)课外延伸,倾诉感情(读出魂)1、再看下面一段数字(用多媒体打出),又有什么感受?2、请带着这种感受,向全人类我们的发出呼吁(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最后一自然段)。3、此时,你想对地球母亲说些什么?想对所有的地球人说些什么?想对还在破坏周围环境的人说些什么?还想对你自己说些什么?请写下来。4、查阅相关资料:查阅与地球、与环境相关的资料,开一次主题班会或搞一次语文活动课(教案另定);推荐课外书:《狼图腾》(长江文艺出版社作者:姜戎)五、课后反思:1、本节课成功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抓“感受”一词来贯穿全文,学生的情感由兴趣起,随思维升,最后达到高潮。但课后回忆一下,在本节课似乎过渡地张扬了人文性,没能使学生的情感真正落实到课文的局部——语言文字的训练上来。在语文教学中,如何通过工具性来凸现人文性,真正做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谐统一?是一个值得反思和继续探究的问题。2、为了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弱化学生怕提问题的心理,此节课我设计了“猜猜老师将会提什么样的问题“这样的手段,虽然点燃了学生兴趣的火花,打开了学生的思路,但有没有把学生引向去揣摩老师的心里而提问题的轨道,使学生所提出的并不是他们自己想要知道的问题,而是为了迎合老师而提出的并不是问题的问题?这一点有待于去检验。3、为了体现一篇课文完整的教学过程,本节课设计了过多的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