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褒禅山记》教学设计.doc
上传人:yy****24 上传时间:2024-09-09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30KB 金币:14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游褒禅山记》教学设计.doc

《游褒禅山记》教学设计.doc

预览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14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游褒禅山记》教学思路一、教学目标1、了解游记写法,学习因事说理的写作手法。2、掌握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基础知识。3、领会作者所抒发的治学、处事等都要“尽吾志也,而不能至焉,可以无悔矣”、“学者不可以深思而慎取之”的道理。二、教学重难点掌握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基础知识以及掌握即事说理的写法。三、教学设想(学情分析)1、因为高二(11)班同学自学能力较强,关于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文言基础知识通过自主查阅字典以及讨论等,他们应该能基本掌握;同时,关于通译全文,他们基本也能做得到,所以,在这个目标的学习上,以自主学习、探讨为主,老师讲述为辅。2、进一步引导学生鉴赏本文,记叙部分写了什么,同时,通过问题指引的方式梳理出本文抒发的无论做什么事情都必须要具有坚定的志向和顽强的毅力,尽力尝试,“深思慎取”的道理。3、关于因事说理的写法对于学生来说可能还是较为陌生,我先从对比以前学过的游记出发,让他们总结古代游记由什么组成,同时找出本文与以前学过的游记的最大区别在哪,前半部分的记叙是为什么?从而进一步引导学生领悟因事说理的写作手法。四、教学流程诵读全文(对诵读稍作指导,包括字音纠正、停顿等)(一)导入以及介绍背景、作者1、导入。《醉翁亭记》、《岳阳楼记》,“记”是一种文体,指游记。游记的共同点是什么呢?(明确:抓住景物特点,表现山水之美。有人曾将游记比作“纸上山水”。)2、介绍背景知识(二)疏通文意、整体把握1、以自主学习和小组探讨的方式自学全文,找出有疑问以及认为要注意学习的地方并自愿加以分享。明确(肯定学生的学习成果,如有错漏则点出来,但不再系统详细地讲解):(1)词类活用:①始舍于于其址名词作动词,筑舍定居②有泉侧出名词作状语,从旁边③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深:a--n.深度。穷:a--v.走到尽头。④则其至又加少矣。v--n.到达的人。⑤火尚足以明也。a--v.照明.⑥其进欲难,而其见欲奇。见:v--n.见到的景象。⑦常在于险远。a-n.险阻僻远的地方。⑧谬其传而莫能名者。谬:使动,弄错,使…错。传:v-n,流传的文字。名:n-动,识其本名,说出名称。(2)“其”的用法。(3)“得”的用法:此余之所得也(得到)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往往有得(心得、收获)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能够)⑶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那,代指慧褒埋葬的时间。)距其院东五里(那,代指慧空禅院)独其为文犹可识(它,代仆碑)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它,代穴;那些,代指游客)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那,代指后洞;那,代指游客)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自己,代作者)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他们,代指古人)其孰能讥之乎(难道,表反诘)(4)“之”的用法: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鱼虫、鸟兽,往往有得助词,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助词,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相当于结构助词“的”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助词,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至于幽暗昏惑无物以相之代词,指代人、物、事、地方等,作宾语其孰能讥之乎代词,指代人、物、事、地方等,作宾语此余之所得也相当于结构助词“的”(三)理清文章层次和特点,学习叙议结合的写法以及领悟文中阐明的道理这部分主要通过问题探讨开展。文章的主要特点是什么?作者说的“理”是由什么“事”生发出来的?这样写有什么妙处?文中说的最主要的“理”是什么?文章中的叙议是如何结合在一起的?明确:(1)第一、二段:记叙。第二段写游前后洞,运用了哪些对比?有什么作用?(2)三、四段:议论。探讨议论的层次是怎么样的?明确:本文最大的特点是因事见理、叙议结合。(四)小结这篇文章写的是一次未能尽兴的游览,作者深感后悔和遗憾,从中领悟出做事的道理,从一件半途而废的游玩出发,阐发了在做事的时候应该具有坚定的志向和顽强的毅力,还要深思慎取,才能取得成功,才能让自己无悔的道理。我们不仅要吸取前人的深刻教诲,还可以学习这种叙议结合、因事说理的写作手法,为我们的议论文增加说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