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面瘫面瘫(又称为口歪眼斜、面神经麻痹、面神经炎),多由风邪入中面部,痰浊阻滞经络所致,以突发面部麻木,口眼歪斜为主要表现的疾病。临床表现为突发性一侧口歪眼斜,闭目不能,口角下垂或耳后疼痛,耳鸣,流泪。患侧面部表情运动丧失,额纹消失,不能皱眉和闭目,鼻唇沟变浅,口角向健侧歪斜,鼓腮漏气,双侧面瘫时,面部呆板,无表情。一、诊断通常呈急性起病,每在睡眠醒来时,或在冷风吹面部后,发现一侧面部表情肌突然瘫痪。部分病人起病前几天有同侧耳后、乳突区轻度疼痛。检查时可见病人前额纹消失,眼裂扩大,不能皱眉、蹙额、露齿、鼓颊,口角歪向健侧,病侧鼻唇沟变浅,闭目时眼睑不能闭合,眼球向外上方转动显露白色巩膜称Bell征。进食时食物残渣常滞留于病侧的齿颊间隙内,且常有口水自口角淌下。角膜反射、眼轮匝肌反射、口轮匝肌反射、瞬目反射均减弱至消失。肌电图的面神经传导速度测定,对面神经损伤程度诊断有帮助。周围性面瘫根据病变部位及临床特点分四种类型:1、单纯性面神经炎占60~75%,病变在茎乳孔以下部位。临床表现:前额纹消失,眼裂扩大,鼻唇沟平坦,口角下垂,示齿时口角歪向健侧。2、病变在茎乳孔内,损及鼓索神经及镫骨肌支,临床表现:面肌麻痹,舌前2/3味觉丧失,涎腺分泌功能障碍,听觉过敏。3、病变在膝状神经节处,损及岩浅大神经,临床表现:泪腺分泌减少,耳甲与乳突区痛,亦可出现耳廓、外耳道疱疹。称为Hunt征,占面瘫的12%,4、面神经核损伤:表现为周围性面瘫,脑干CT有病灶。中医的认识根据病情程度及治疗是否及时得当,一般约2-3周后开始好转,轻者1-2个月内可以恢复,约3-6个月大部分可恢复。部分患者不能完全恢复时,常见瘫痪肌的挛缩、面肌痉挛或联带运动,如“鳄鱼泪”现象(咀嚼食物伴有病侧流泪)。二、治疗:1、毫针疗法治法:远近配穴法,平补平泻法。处方:主穴;面三针:面瘫1:地仓穴下1寸;面瘫2:相当于大迎穴;面瘫3:大阳穴下1寸。配穴;攒竹下关颊车阳白合谷足三里进针法面瘫1向颊车穴透刺,进针2.5寸,面瘫2向颧髎穴透刺,进针2.5寸,面瘫3横透刺通过四白穴,进针1.5寸,穴位横透选用3寸长针,沿皮刺,顺着面部肌纤维走向而进行透刺。基本手法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将针身提到浅层,再由浅层插到深层,以加大刺激量,使局部产生产酸、麻、胀、重等感觉。进针深度与角度1.直刺;针体和腧穴皮肤约呈90°左右针刺角度刺入的方法。适用于攒竹下关颊车阳白合谷足三里2.平刺;针体与腧穴皮肤约呈15°左右针刺角度刺入的方法。适用于面三穴。3.深度;面瘫1向颊车透刺,进针2.5寸;面瘫2向颧穴透刺,进针2.5寸;面瘫3向四白穴透刺;进针1.5寸,针选用3.0寸针,尽量顺着面部肌纤维走向进行透刺。行针手法治疗注意事项面瘫的艾灸治疗艾灸是治疗周围性面瘫常用的一种有效方法,艾灸具有效果明显,简便易行,经济实用的优点。①选穴;一般取患侧脸部的地仓、颊车、迎香、翳风穴、合谷、印堂、人中、水沟等穴,每个穴位灸5~7min;1.地仓穴:在面部,瞳孔之下,平行嘴角的位置,大概相当于嘴角外侧0.5—1厘米。2.颊车穴:在耳朵下方,简便的取穴方法是,做咀嚼的动作,同时用手去摸腮帮,那块隆起的肌肉就是颊车。3.迎香穴:在鼻翼两旁的鼻唇沟中。4.翳风穴:大约在耳垂后面的凹陷处。5.合谷:在手背第一和第二掌骨之间,就是平时我们说的“虎口”。②操作;将艾条悬于穴位之上,距离皮肤2—3厘米进行熏烤。以使穴位局部温热红晕,又不致烧伤皮肤为度。每穴灸10—15分钟,每天1—2次,7日为一个疗程。注意事项:1.面部穴位灸患病一侧,合谷穴灸左右两侧。2.由于面瘫患者局部皮肤感觉下降,因而要特别注意艾条与皮肤间的距离,切不可过近,可以用另一只手的手指放在被灸穴位处以感受温度变化。3.面瘫急性期,面神经处于水肿状态,不宜灸,3天后才宜施灸。4.施灸后,面部毛孔张开,应注意避风。穴位敷贴治疗面瘫穴位贴辅注意事项谢谢!注意事项:1.面部穴位灸患病一侧,合谷穴灸左右两侧。2.由于面瘫患者局部皮肤感觉下降,因而要特别注意艾条与皮肤间的距离,切不可过近,可以用另一只手的手指放在被灸穴位处以感受温度变化。3.面瘫急性期,面神经处于水肿状态,不宜灸,3天后才宜施灸。4.施灸后,面部毛孔张开,应注意避风。穴位敷贴治疗面瘫穴位贴辅注意事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