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文言虚词用法归类一、“为”字用法归类:1、作介词,作“被”解,念“二”声,其他都念“四”声,可译作“被、对、给、替、当、为了、因为”练习: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山峦为晴雪所洗()不足为外人道也()为楚造云梯之械()为宫室之美()为溪在州右()为有源头活水来()为其来也,臣缚一人过往而行()2、作动词,可译为”是、成为、做、称为、作为、认为练习:必为有窃疾()宫中府中,俱为一体()可以为师矣()吾从北方闻子为梯()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孰为汝多知乎()以为前将军混合练习:1、故不为苟得()2、此为何若人()3、为天下富()4、为与此同类()5、公输盘为我为云梯()6、以牒为械()7、或异二者之为()二、“其”的用法:1、代词⑴作第三人称代词,可译作“他(她)”“他(她)的”“他们”“他们的”“它”“它们”“它们的”。如:①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八则》)()②刻唐贤今人于其上(《岳阳楼记》()③醉能同其乐(《醉翁亭记》)()④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岳阳楼记》)()⑵作第一人称代词,有时也译作第一人称代词“我”、“自己”。如:不若人有其宝(《人有其宝》)⑶指示代词,可译为“那”、“那个”;也可译作“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如:①复前行,欲穷其林(《桃花源记》)()②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为学》)()2、副词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疑问、猜度、反诘、愿望等语气,常和放在句末的语气词配合,可译为“大概”“或许”“恐怕”“可要”“怎么”“难道”等,或省去。①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②其真无马邪?(韩愈《马说》)()③吾其还也(《左传•烛之武退秦师》)()④尔其无忘乃父之志(欧阳修《伶官传序》)()⑤其李将军之谓也(《李将军列传》)()3、连词,表示假设,可译为“如果”。如: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尔。(《送东阳马生序》)三、文言虚词“之”的用法1、用作代词:“之”作代词有人称代词、指示代词两种用法,其作人称代词时通常作第三人称(有时也可作第一人称),可代人、代事、代物,译为"他"(他们)、"它"(它们);指示代词通常是近指,复习时要重视其指代的内容:(一)人称代词他它他们1愿陛下亲之信之()2肉食者谋之()3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4君将哀而生之乎()5蹴尔而与之()6悉以咨之()7邻有敝舆而欲窃之()(二)指示代词这(句话、件事、个道理等)1属予作文以记之()2闻之,欣然规往()3子墨子闻之()2、用作助词:(一)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例:1.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2.恢弘志士之气(《出师表》)()3.今为妻妾之奉()4.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5.以塞忠谏之路也()6.前人之述备矣()7.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8.醉翁之意不在酒()9.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中之间()10.览物之情()11.予尝求古仁人之心()12.愚以为宫中之事()13.讨贼兴复之效()14.览物之情,得无异乎?()15.以告先帝之灵()16.四时之景不同()17.山间之朝暮也()(二)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例:1.宋何罪之有?(《公输》)(三)结构助词。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为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可不译。译时也可省去。例:1.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隆中对》)2.臣以为王吏之攻宋,为与此同类3.此之谓失其本心4.先天下之忧而忧5.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四)音节助词。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例:1.顷之,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狼》)2.公将鼓之(《曹刿论战》)3、用作动词:可译为“去、往、到”。例: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四、文言虚词“而”的用法一)表并列1、望之蔚然而深秀者2、溪深而鱼肥3、泉香而酒洌4、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5、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6﹑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二)表修饰7.朝而往,暮而归8、杂然而前陈者9﹑蹴尔而与之10﹑呼尔而与之11、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12、在宋城上而待楚寇也13﹑人知从太守游而乐三)表承接14﹑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15、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16、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17、水落而石出者18、临溪而渔19、太守归而宾客从也20、游人去而禽鸟乐也21、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22、万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