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创先职称论文发表网www.lunwen1998.com为什么现代人没能活到自然寿限现在医学越来越发达,但是目前来说人类的寿命却没有达到自然寿限。从这篇医学论文中我们分析一下原因。西医预防医学和中医养生有许多相似之处对比可以证明中医养生的正确性。1.进化原理不同地域的气温、日照时间、降雨量、土壤酸碱度等各不相同,生物必须通过进化适应自然条件。最终生存在某一地区的生物适应了那里的自然条件,形成了各自的生活状态,对于这些生物来讲,这样的生活状态就是最佳生活状态。例如,仙人掌的最佳生存环境是内陆干旱、日照光线强、土壤偏碱性的地区;桅子的最佳生存环境为热带、亚热带多雨、土壤偏酸性的地区。如将这两种植物互换地理位置,它们都不能很好地生长,甚至会死亡。熊猫的最佳生活环境为亚热带竹林内,如果将熊猫放到气候寒冷、冰雪覆盖的北极生活,将很快死亡,而北极熊却能在北极很好地生存。一般来说,生活在寒冷地域的陆地动物长满浓密的体毛,如西藏的牦牛、远古的猛犸象、巨犀等;生活在热带水域的哺乳动物通常体毛很少或无体毛,如大象、河马、犀牛等。人类最早的祖先在森林里生活,攀缘能力强,长有体毛。近来有学者提出,人类最早的祖先从森林里走出,在气候极佳的热带水域中生活过一段时期,进化成为“水猿”,具有水生哺乳动物的特征,如体毛退化、皮下脂肪增多、毛孔方向顺着水流方向、味蕾对盐的敏感性减退、有屏气反射,出生即会游泳等、肾脏的保水能力弱,较其他动物喝水量多等。涉水活动促使了直立行走和下肢的发达。由于季节变化不明显,食物也无季节变化,因此哺育后代也没有季节性,没有固定的发情期。但后来人类的祖先又回到岸上.日常活动如同现在稀树草原上生活的狒狒那样,有一个安适固定的营地,夜间在营地休息。营地是一个相对隐蔽的地方,如山沟、山洞、树林等。他们每天早上开始活动,约三十人为一个群体,在一个较大的领域内搜集食物。一般食草动物只在陆地上生活,食物获取最容易,因而智能最差,食肉动物食物的获取比食草动物难,智能高于食草动物;杂食动物的生活环境比前两者都复杂,食谱的复杂性决定了获取食物方法的多样性,从而促进了智能的进化,如猪、熊、鼠均有较好的智力。人类是树、水、陆三栖动物,三栖生活的动物是少有的,这种复杂的生活环境是人类智能超常进化的决定性原因。随着智力的进化.“水猿”学会了穿衣御寒,一部分向北迁移,定居到欧洲,那里地势低,湿度大,气候寒冷,进化出发达的鼻腔以便加热吸入的冷空气,达到保护呼吸器官的目的。人体产热和体积成正比,散热和体表面积成正比。体格高大健壮的个体,体积和体表面积的比值较大,产热快于散热,易于保存热量,有较强的御寒能力。那里的光照不足,”水猿”进化成为白种人。另一部分“水猿”在热带或亚热带的雨林生活,较高气温促使它们进化为身材瘦小的人种,虽然阳光较强,但树荫减弱了紫外线对人皮肤的伤害,它们皮肤色素细胞的进化适中,成为黄种人。留在开阔疏林地带的那部分“水猿”由于没有树荫为它们遮挡紫外线,促使皮肤色素细胞发达,有效地防止了紫外线对皮肤的灼伤,从而进化为黑种人。人类大约在一万年前进人文明社会,开始了新生活。2.自然寿限的推算古代的中医学家认为,原始人达到了自然寿命。现代对自然寿命的推算方法有二种:(1)日本的蒲丰氏《寿命系数学说》提供的方法是:哺乳动物的寿限是生长期的5—7倍。人的生长期是25年,因此寿限是125—175岁。(2)美国的科学家海费里克提出用肺成纤维细胞的分裂次数来推算。人的肺成纤维细胞可分裂40~60次,所需要的时间为110年,因此认为人的寿限为110岁。(3)还有学者按性成熟期来推算。寿限是性成熟期的8~10倍,人的性成熟期为14年,寿限应是112~140岁。但据统计,现代人的平均寿命仅为78岁,还远远达不到上述自然寿命的年龄。原始人的生活环境是热带的树林、水域和草原,他们每日进行食物采集活动,是人类的最佳生存状态。近几万年来,文化的进步改变了一切,这种改变呈加速度的趋势。古生物学研究告诉我们:某一物种适应环境变化的时间需要100万年以上。因此相对几万年的时间来说,人体生物学上的进化是微不足道的,人体的代谢还和原始时期一样,生物学的进化速度远远赶不上文化发展的进步,人体不能适应文明生活状态,将以牺牲健康为代价,活不到自然寿限。预防医学的目的正是要积极改变这种状况。3.调查文明社会的生活状况是否威胁健康呢?西医通过调查来回答这一问题:根据近年城乡死亡调查数据显示,造成非自然死亡前十位的原因排列分别为脑血管病、心脏病、癌症、意外事故、呼吸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传染病、精神病、泌尿系疾病和内分泌疾病。其中意外事故、传染病、精神病三项和寿限无关。其余七类疾病是目前人类死亡的重要原因,前述不良生活状态占总死因的50%左右。结论:就中医提出的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