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矛盾论》读书心得当我们有一些感想时,马上将其记录下来,这样有利于培养我们思考的习惯。相信许多人会觉得心得体会很难写吧,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矛盾论》读书心得,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矛盾论》读书心得1“矛”作为一种武器的时候,已经在原始社会出现雏形,只是不够锋利而已。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矛”逐渐在冷兵器时代奠定其地位。人类之间的部族战争越来越频繁,“矛”也逐步展现其威猛的杀伤力,部族为了赢取战争胜利,准备研究新式的武器来抗衡“矛”,“盾”也就应运而生,成为“矛”的克星。关于“矛”和“盾”的斗争也成了冷兵器时代的一个焦点,它们从来不互相忍让,在战场往往是杀得死去活来。可是“矛”和“盾”还是分不出高下,各有千秋。我国历史上还有楚人卖“矛”和“盾”的故事,一向流传了几千年。而我在那里所要所叙述的是哲学中的矛盾问题,在哲学世界里这是一个十分严肃的问题,因为它涉及到形而上学、唯心主义等哲学观。关于毛主席的《矛盾论》已有许多的学者,做出了很多的精辟的理解与分析。今日我也是对它进行了一下略读,稍作简单的理解。学识浅薄的我,也表达一下我的粗略见解。矛盾是哲学世界里的重要原理,也是重要的方法论。哲学世界里认为,事物的对立统一就是矛盾。所谓对立,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互相斗争。所谓统一,是指如下两种情形:第一,矛盾双方在必须条件下相互依存,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第二,矛盾着的双方,依据必须的条件,各向自我相反的方向转化。它们中的一方对另一方的否定,以及在旧矛盾向新矛盾的转化中对旧矛盾的否定,都不是单纯的否定,而是辩证的否定,即否定之中有肯定,肯定之中有否定。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即事事有矛盾;矛盾贯穿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即时时有矛盾。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辨证关系原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是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依据。努力探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特殊规律的过程,就体现了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矛盾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进一步的丰富,这是毛主席结合中国国情对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的一种探索,更有利于我们分析当时中国的现状以及对马克思主义的学习。毛主席《矛盾论》的发表,刚好在日本全面侵华战争开始以后。当时中国的所有矛盾上升为中华民族与日本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而当时的南京革命政府虽然刚刚经过“西安事变”,同意国共第二次合作,可是政治家的野心是我们无法预知的。之后国民党的“消极抗日,进取”也正好体现了这一点。在《矛盾论》中毛主席这样阐释,“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用社会主义革命的方法去解决;人民大众和封建制度的矛盾,用民主革命的方法去解决;殖民地和帝国主义的矛盾,用民族革命战争的方法去解决;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用农业团体化和农业机械化的方法去解决;共产党内的矛盾,用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方法去解决;社会和自然的矛盾,用发展生产力的方法去解决。过程变化,旧过程和旧矛盾消灭,新过程和新矛盾发生,解决矛盾的方法也因之而不一样”。《矛盾论》的发表,给当时的有志之士供给一个方法,去分析当时中国的局势,也对当时的抗日起到了进取地作用。关于矛盾,这是哲学界一个恒古不变的讨论问题。从赫拉克利特,以及到老子,在他们的朴素辩证法思想中都有所体现。赫拉克利特的“生与死,梦与醒、少与老,是同样的东西。后者变化,就成为前者,前者便回来,则称为后者”,而老子也有“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这些观点都体现了先哲们对世界的深刻子,在他们的朴素辩证法思想中都有所体现。赫拉克利特的“生与死,梦与醒、少与老,是同样的东西。后者变化,就成为前者,前者便回来,则称为后者”,而老子也有“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这些观点都体现了先哲们对世界的深刻认识。关于种种的这些矛盾问题,哲人们之所以提出它,都是基于先验的意念以及本能的需要。可是老子在之后的学说中也陷入了形而上学的观念,“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这种政治境界的出现,就是忽略了矛盾的客观性。作为老子的后继者,庄子也一样陷入了形而上学的漩涡。应对战国时期的混乱社会形态,他提出了“小国寡民”的梦想社会,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无为而治”的思想,在当时是独树一帜的。可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也证明了没有矛盾的社会是不存在的。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没有矛盾世界就会失去发展的动力,也会逐步走向灭亡。梦想社会的后继者们,陶渊明的“世外桃源”都无不印证了这一点。儒家的集大成者孟子、荀子,他们继承了孔子的学说,并对其进一步发展,构成了中华礼貌几千年的优秀文化,可是他们的相继发展,表面上没有互相批判,可是矛盾让他们的学说变得更加的精辟。孟子的`“学”是为了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