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让资源整合与“实”俱进——对小学品德课程资源整合内容的思与探常州市第二实验小学邵沪杰【摘要】在新课改的春风中,丰富多彩的资源涌进了品德课堂。但随着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品德课堂不可避免地出现了课程资源的泛化现象。各种资源争先恐后地登场,使得品德课堂演化成了“资源舞台”。如何进行有效的资源整合,使得品德课堂对于资源的利用“不求花样繁多,但求切合实际”?笔者将小学品德课程资源的整合内容定位在“与‘实’俱进”上。在此基础上,使得小学品德课程的教学在新课改的东风中“与时俱进”!【关键词】力求扎实源于真实愈发充实走向丰实《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中说到:品德与社会课程承担着学生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重要任务,课程资源不限于传统意义上的教材,要使学生广泛地接触和了解社会,就必须充分开发、利用校内外的各种课程资源,以利于课程目标的实现。于是,在新课改的春风中,丰富多彩的资源涌进了品德课堂,除了教科书、报刊、图片等文本资源外,最常见的就是录音、录像、VCD等音像资源,还有像博物馆、教育基地、图书馆、文化馆等环境资源也成为了品德课堂中的一道风景线。而贯穿其中的学生、教师、家长等当然是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对于课程资源的利用,《课程标准》提出明确要求:课程资源的利用应该做到为教学服务,不求花样繁多,但求切合实际。的确,随着林林总总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品德课堂不可避免地出现了课程资源的泛化现象。各种资源争先恐后地登场,使得品德课堂演化成了“资源舞台”,让身处其中的学生目不暇接却又毫无头绪,在这种华而不实的情况下,“课程目标的实现”就大打折扣了。因此,“如何进行有效的资源整合”这个话题成为了摆在品德学科教师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笔者认为,在对品德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研究得如火如荼的今天,在社会各行各业都呼唤“与时俱进”的今天,“资源整合”的研究与探索也应该“与时俱进”!根据自己一阶段的研究与实践,笔者将这里的“时”定位在“实”字上,就是要让小学品德课程资源的整合内容力求扎实、源于真实、愈发充实、走向丰实。因为只有让品德课程的资源整合“与‘实’俱进”,才能使得整个小学品德课程的教学在新课改的东风中“与时俱进”!品德与社会课程旨在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因此,对于文本资源、人物资源、音像资源、环境资源的整合应努力做到为实现课程目标而服务,不求花样繁多,但求切合实际。一、巧用文本资源,使整合内容力求扎实文本资源主要指教科书、图片、地图等资源。如今,教师们已打破了教科书是师生教学时神圣不可变的“蓝本”这一认识,而是用课程资源开发的理念,对教科书进行再创造、再加工,转化进入我们的课程教学。但,由于教科书规划了学生成长发展的基本内容与要求,教师的教学又必须生长在这一“蓝本”之上,切不可舍本逐末。因此,这两者之间就存在着资源的整合问题。笔者认为,对于文本资源的整合关键在于一个“巧”字。只要巧用文本资源,就能使品德课堂的教学既体现了教师对文本资源开发和利用的能力水平,又使得学生的学习生长于教科书这个“蓝本”之上,扎实到位。苏教版《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下册《筑起血肉长城》一课谱写了卢沟桥事变后在国家面临亡国、中华民族处于危难时候,面对凶残的日本帝国主义,无数中华儿女不分男女老幼,不惜抛头颅、洒热血,誓死捍卫祖国与民族的尊严,全民族英勇抗战的壮丽诗篇。但这么多遥远的、丰富的、厚重的历史内容,怎样让学生在短短的四十分钟内去有效地感知和吸收,从而激发起他们强烈的爱国情感,增强民族意识呢?如何让这种历史题材的品德课上出“情味”,而不是知识的堆垒呢?教师在教学设计时既依据了教材的情感脉络,又不拘泥于教材的文本内容,对教材进行了巧妙地重组,既注重知识的积累,更关注学生情感的激发。教学从文本中的题眼“筑起血肉长城”入手,以学生耳熟能详的“国歌”为主线,串起整堂教学。课堂上学生三次唱起国歌,每一次都有不同的感悟与体会。第一次,是导入新课时带着以往的感受来听唱,第二次是看过了教材上日本侵略者的残忍罪行,带着反抗、奋起的情感来唱,第三次是感受了教材中一次又一次大战役的胜利,面对革命烈士纪念碑上的碑文慷慨激昂地唱,每一次演唱都是理解的深入,情感的提升,更是对一段学习内容的总结。随着对文本内容的推进式把握,到最后,学生已完全融入了文本、走进了历史。二、活用人物资源,使整合内容源于真实人物资源主要包括学生、教师、家长、社会人士等。但长期以来,学生处于教科书和教师的主宰下,被迫服从与就范,严重制约了学生自由个性与创造潜能的发挥。让学生跳出传统的樊笼,开发课程资源,建构课程,是对传统课程观、教学观的重大超越。学生处于儿童少年阶段,具有较强的社会适应性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