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课程教学设计(十三篇).docx
上传人:挥剑****天涯 上传时间:2024-09-10 格式:DOCX 页数:52 大小:66KB 金币:10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德育课程教学设计(十三篇).docx

德育课程教学设计(十三篇).docx

预览

免费试读已结束,剩余 42 页请下载文档后查看

10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德育课程教学设计(十三篇)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德育课程教学设计篇一本课是在前一节课的基础上,对刚建立的课程表进行编辑,包括绘制表格斜线表头、插入空行、对齐表格的文字。通过本课的学习,可以让学生知道在实际应用中还需要对表格进行各种编辑调整,使课程表越来越好看。1、知识性目标了解表格的单元格的多种对齐方式,熟练选中表格的单元格、行和列。2、技能性目标掌握在表格中绘制表格的斜线表头的方法,能够在表格中插入和删除行,会设置表格单元格的对齐方式。3、情感性目标通过对编辑课程表的基本方法的介绍,以及协作学习知识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在学习中建立友爱、合作的情感,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1、教学重点(1)绘制斜线表头;(2)插入行;(3)设置单元格对齐方式。2、教学重点(1)绘制斜线表头,并输入文字;(2)设置单元格对齐方式。上一节课制作的课程表、水电费统计表。1、展示作品、激发兴趣。(屏幕展示上一节课完成的课程表和编辑后课程表)请同学们比较这两者有什么区别?学生观察、汇报。对,后面一幅课程表进行了编辑,输入了表格斜线表头、插入了空行、对齐了文字等,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些内容。2、学习新课。(1)指导学生绘制斜线;教师演示讲解。学生练习,教师指导帮助。(2)指导学生在表格中插入行。教师演示讲解。学生练习,教师巡视指导。(3)指导学生设置表格中文字的对齐方式。教师演示讲解。学生练习,教师巡视指导。3、巩固练习。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完成本课的“试一试”。展示学生作品,全班交流心得。4、总结评价。教师总结后,小组同学根据自己学习情况和作品完成情况对书中的“评一评”打上星星。教后反思:上课时,先展示编辑后的课程表,让学生比较编辑前的课程表和编辑后的课程表的不同,指出前一课制作的课程表的不足之外,使学生对表格的编辑修改越来越有兴趣。德育课程教学设计篇二xxxx年5月21日,省级骨干教师许碧良老师进行了一场精彩的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设计讲座,听完这次讲座,受益匪浅。下面是我对高中数学的新课程教学设计的几点认识: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不同学习内容,使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自动的、建构过程。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组织教学活动等方面,应面向全体学生,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自主参与探究问题。“要求学生统计自己家庭一周内丢弃的塑料袋个数,并依据所收集的数据展开讨论。”其程序是:(1)作为家庭作业提出此问题;(2)学生自主进行统计活动;(3)请某同学在课堂上对结果作现场统计(列出统计表,老师也把自己的统计结果融入其中);(4)统计分析(引导学生根据数据对全班一周丢弃塑料袋情况用不同的算法进行描述和评价);(5)结合问题情景深入领会有关概念(如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等)的含义,并通过问题的层层深入让学生进一步感受不同统计量的差异以及用不同统计量来表示同一问题的必要性;(6)问题自然延伸(计算这些袋对土地造成的污染、先估算一个袋的污染,然后通过多种方式计算推及到一周呢?一年呢?全校同学的家庭呢?照此速度要多久就会污染整个学校呢?)。由此例可看出,这种模式的一个关键点就是围绕着学生日常生活来展开的:由学生身边的事所引出的数学问题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和谐的关系,朴素的问题情景自然地对学生产生一种情感上的亲和力和感召力,可以让他们真正应用数学,并引导他们学会做事。在数学学习中,个人努力与合作学习相结合则能促进学生对数学的理解。在交流与讨论中,能够澄清认识,纠正错误。这有助于扩展思路,提高能力,加强自信,培养合作精神。教学中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不应停留在简单的变式和肤浅的式上,而应把数学知识方法贯彻到每一次探索活动中去,使学生在“观察、联想、类比、归纳、猜想和证明”等一系列探究过程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体会到数学思想方法的作用。如在对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教学设计中,一般先复习指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然后让学生自己分析。大多数同学类比指数函数性质的分析方法,观察图形特征,总结出对数函数的一般性质。教师为了启发学生突破思维定势,让学生探讨:不作图象能否得出对数函数的性质?这是一个很有挑战性的问题。学生纷纷投入到问题的分析,最后由学生提出运用函数与反函数的关系,根据指数函数的性质直接映射出对数函数的性质。这一方法展示了学生对知识的深刻理解,反映出更高层次的思维水平。发现学生思想的火花,激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