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浙江省舟山市中考三模语文试卷(含答案).pdf
上传人:文库****品店 上传时间:2024-09-12 格式:PDF 页数:11 大小:2.6MB 金币:10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2024年浙江省舟山市中考三模语文试卷(含答案).pdf

2024年浙江省舟山市中考三模语文试卷(含答案).pdf

预览

免费试读已结束,剩余 1 页请下载文档后查看

10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2023学年第二学期九年级第三次学业水平检测语文试题卷温馨提示:1.全卷,15道题,满分120分,含卷面分3分。考试时间120分钟。2.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相应位置上,写在试题卷、草稿纸上均无效。浙江因水而名,因水而兴。学校开展了“探寻水的奥秘”综合性活动,请你参与其中。一、寻水·发现丰富含义(22分)1.阅读活动前言,为加点字选择正确读音,根据拼音填写汉字。(3分)(1)承载(▲()A.zǎiB.zài)(2)发xiáng(▲(3))深suì(▲)2.同学们搜集了与水有关的材料,请补充“水”的资料卡片(19分)(1)【字典中的“水”】请补全这一板块中①—⑥处空缺的内容。(6分)(2)【诗文中的“水”】请你用古诗文名句将这一板块补充完整。(9分)(3)【文人与“水”】下面任选板块中的一位文人,可以用“泽”字来评价。(4分)二、赏水·感受自然人文(15分)学校要摄制组计划利用假期拍摄浙江有名的山水,吸引更多游客来浙感受自然人文。请阅读下列拍摄脚本,完成任务。【注】①表求:上表请求;②省:有关部门;③罗隐:唐代著名诗人,富阳新登人。3.请根据提示,解释加点词。(5分)【赏山水之美】4.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画线句所展现的富春山景。(2分)大隐小隐二山拱峙于北,苍翠若屏障。▲5.请你三个脚本中选择任一“视频取景”的内容,选择其中写景的语句,为视频配上相应的解说词,展现浙江美好风景。(3分)▲【品人文之美】6.有同学查阅资料,发现罗隐十多次考进士没中,认为其不适合作为浙江名人介绍山水,请结合脚本二和链接材料,说说你的看法。(5分)链接材料:凡择人之法有四,一曰身,体貌丰伟;二曰言,言辞辩证;三曰书,楷法道美;四曰判,文理优长。(出自《选举志》)▲三、思物·挖掘文化内涵(30分)水生万物,万物与人亦有着紧密的联系,请完成下列阅读任务。【材料一】亭,从高从丁。停也。道路所舍,人停集也。(1)(象形。战国文字字形,其中"T"象矗立的亭柱。小篆以为从高省,丁声。本义:古代设在路旁的公房,供旅客停宿)(2)同本义。后指驿亭。亭,人所安定也。亭有楼。--《说文》汉家因秦十里一亭。亭,留也。--《一切经音义经》亭(凉亭)是一种中国传统建筑,源于周代。多建于路旁,供行人休息、乘凉或观景用。亭一般为开敞性结构,没有围墙,顶部可分为六角、八角、圆形等多种形状。因为造型轻巧,选材不拘,布设灵活而被广泛应用在园林建筑之中。在中国园林中,几乎都离不开亭。在园林中或高处筑亭,既是仰观的重要景点,又可供游人统览全景,在叠山脚前边筑亭,以衬托山势的高耸,临水处筑亭,则取得倒影成趣,林木深处筑亭,半隐半露,即含蓄而又平添情趣。而中国园林建筑的意境,就在于它可以使游览者"胸罗宇宙,思接千古",从有限的时间空间进入无限的时间空间,从而引发带有哲理性的人生感、历史感。【材料二】亭:观万景得大全舒燏据《汉书·百官公卿表》记载,秦汉时期大约十里设一亭,这也是“十里长亭”说法的由来。然而,今天说起“长亭”,中国人多半不会产生沿亭缉盗的联想,反而充满“多情自古伤离别”的愁绪。古人对于离别,最经典且浪漫的表达有两种:一是阳关折柳,一是长亭送别。只不过天下之大,阳关只有一处,长亭却处处可见,以亭寄托离情、乡思、旅愁也更加普遍。从管理治安奸盗的肃杀衙门,到充满离愁别绪的意境象征,“十里长亭”的这一段演变之路,究竟是怎样走过的?汉代的亭不仅数量多,种类也多——在街道边为“街亭”;在城门旁为“门亭”;在城厢内为“都亭”;在村舍外为“乡亭”……这些都是担负防御、缉盗责任的公所,职能类似今天的治安岗亭。此外还有“五里一邮”的邮亭。汉朝人出行,长途漫漫。十里长亭、五里邮亭的存在,本是出于治安警备和邮驿传递的需要,是一个方便缉捕官员、传信差役更换马匹、补给粮草的地方,为行旅止歇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也正是因此,亭渐渐具备了驿馆的特性,成为一处“暂停”之所,让旅途中的人们有了一个迎来送往、驻足暂歇的地方。所以,到了东汉末年,应劭于《风俗通义》里注解道:“亭,留也。盖行旅宿会之所馆。”刘熙在《释名》中则说:“亭,停也。亦人所停集也。”亭,这个原本负责“民所安定”的建筑,至此已基本完成了功能的转变。“十里长亭”的无限诗意,也随着一代代行旅之人的脚步,在山河大地间,徐徐展开。中国戏剧史、文学史上极为著名的一幕场景是《西厢记》的“长亭送别”。在古人的诗词文章里,“长亭分别”的基调,无一不是悲伤惆怅的,如唐代诗人王勃的“津亭秋月夜,谁见泣离群”;李白的“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长亭,用远去的路程,“拉长”了世人的离情,放大了愁绪,让人心有戚戚。“长亭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