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福建省厦门市思明区中考三模语文试卷(含答案).pdf
上传人:文库****品店 上传时间:2024-09-12 格式:PDF 页数:15 大小:4.2MB 金币:10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2024年福建省厦门市思明区中考三模语文试卷(含答案).pdf

2024年福建省厦门市思明区中考三模语文试卷(含答案).pdf

预览

免费试读已结束,剩余 5 页请下载文档后查看

10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2024年思明区初中毕业班适应性练习语文温馨提示:1.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2.全卷,共21题;3.答案一律写在答题卡上,否则不能得分。第一章读书足以长才一、积累与运用(23分)1.请根据语境补写出相关语句。(8分)【好学篇】以学为乐:学而时习之,①?(《论语(十二章)》)教学相长:是故学然后知不足,②(《虽有嘉肴》)【真情篇】牵挂朋友:我寄愁心与明月,③。(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思念家乡:④?⑤。(崔颢《黄鹤楼》)【壮志篇】壮怀激烈:⑥?英雄末路当磨折.(秋瑾《满江红.小住京华》)仗剑报国:⑦,⑧(李贺《雁门太守行》)2.请你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答。(9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古人认为,阅读大量书籍,走过很多地方,可以增长见识,获得智慧。中华文明之所以①(xīn)火相传、生生不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我们拥有()的阅读传统、古老的书籍文化。敬②(wèi)文字、崇文尚读,融入了中华文明的精神底色。阅读唤醒了文化自觉,()着社会风尚,更铸就了胸怀天下的社会责任。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和世界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各种新知识、新情况、新事物(),只有不断学习和阅读,才能跟上时代发展的步③(f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注入强大的精神动力。让我们从阅读中汲取,在字里行间涵养精神,不负时光不负己。(1)根据拼音,依次写出①②③处相应的汉字(正楷字或行楷字)(3分)①②③(2)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A.永久守护屈指可数B.悠久防守屈指可数C.永久防守层出不穷D.悠久守护层出不穷(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写出修改后的句子。(3分)答:3.名著阅读(6分)"读经典,就像看汽车的后视镜,是为了更好地前行。"(摘自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上册《朝花夕拾》名著导读)从下列三部名著中选择一位主人公,结合人物的具体经历,谈谈你遭遇困难时,这位人物给予你的启示。A.《西游记》B.《钢铁是怎样炼成的》C.《简.爱》答:第二章读书足以养志二、古诗文阅读(23分)(一)阅读以下唐诗,完成4-5题.(7分)小松杜荀鹤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②。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注]①杜荀鹤:唐末诗人.出身寒微,中年始中进士.②蓬蒿:蓬草、蒿草。4.请用诗中的词或短语概括小松的成长阶段.(3分)答:5.诗人以小松自比,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4分)答:(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16分)后爱莲说张履祥莲之为物,爱之者或以臭味,或以芳泽,未有能知其德者也。自周子①为之说,而人莫不称其德矣,然未及其才也。窃见用之大者,实与根可以供筑豆②,可以充民食,可以疗疾疾,细至叶须茎节,无一不可资人采择者。群卉之中,根之美者叶或弃落其实者于有遗,求其兼善,盖罕及焉。而又阳煦已盛,厥③荣渐敷④;阴节未凝,蛰藏早固。合乎君子进退出处之义。故予非惟爱之,益敬之。而引焉环堵⑤间,备师友云。(选自《张履祥诗文译注》,有删改)[注]①周子:即周敦颐。②(bian)豆:古代祭祀及宴会时使用的礼器,此处指祭拜仪式.③厥(jue:)突然.④敷:伸展。⑤环堵:四面土墙,形容狭小、简陋的居所。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根之美者叶/或弃/落其实者/干有遗B.根之美者叶/或弃落/其实者/干有遗C.根之美者/叶或弃/落其实者/干有遗D.根之美者/叶或弃落/其实者/干有遗7.根据提示,解释下列加点词.(3分)8.加点词方法提示词义(写文字)8爱之者或以臭味联系课文解释词义:或以为死,或以为(1)或亡。(《陈涉世家》)而人莫不称其德矣查阅字典选择义项:称:①称量。②称(2)称赞。③举起.(《古代汉语常用字字典》)8求其兼善参考成语:多多益善(3)善.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1)无一不可资人采择者.(3分)译文:(2)故予非惟爱之,益敬之。(3分)译文:9.结合本文内容,说出作者"敬"莲的原因.(4分)答:(三)阅读文学类文本,完成10-14题.(20分)读碑刘成章①我说的是人民英雄纪念碑。②20余年前,我第一次看到它,印象十分深刻。它庄严,雄伟,壮观,像一个有着汉白玉肌肤的巨人,站立在天安门广场。其时,瞻仰者络绎不绝,如半凝滞的河水缓缓流淌。我比他们看得更慢,是河水中的一块石头。③它正面的题词,我细细地读;它背面的碑文,我细细地读;它底座上的浮雕,我也一一细心地看了。题词和碑文沁入我心,浮雕又夯实了我对它们的记忆。④忘不了的还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