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唐宋“莺”诗词研究的中期报告作为唐宋诗歌中常见的鸟类形象,莺在诗人笔下被描绘出了丰富的形象和意义。本文通过对唐宋“莺”诗词的研究,分析了其中的一些典型特征和主题。一、莺的形象及其特征1.细腻灵动的形象莺在诗人笔下常被描绘成细腻灵动、飞舞于花丛中的形象。如唐代李白的《庐山谣》中就有“翠巘干烟浸露泉,灵鹫乘风舞紫烟。采花人追游者笑,偷得浮生半日闲。”的描写,形象生动。2.聒耳响亮的鸣声莺鸣声清脆嘹亮,被诗人们称作“莺啼”,常常用来形容春天的到来。宋代杨万里的《晚春》中写道:“莺啼翠槐花,桐叶落金环。蜜蝶纷飞过,雏鸟动低林。游蜂红一蜜,嬉雀白头吟。当持杯中物,共把寂寥任。”将莺啼融入了春天的氛围中。3.满怀欢愉的情感莺常被描绘成充满欢愉和幸福感的形象。如唐代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就有“百川到海愁满腔,此去无多路,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的描写,表达了莺的欢愉和自由。二、莺的意义和主题1.春天的象征莺因为常常在春天出现而被诗人们看作是春天的象征。唐代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将莺与春天联系在一起,用其嘹亮的歌声来描绘春天的美好。2.忧国忧民的寓言《离骚》中将莺与神农氏并列,寓意莺一面唱出了民间的苦衷和不满,一面表达了对国家的忧虑和希望。3.爱情的象征莺常被用来象征爱情,宋代陈与义的《绿窗春暮》中有“西风吹尽绿窗梦,莺载花来,又是一年春暮。”表达了对爱情的思念和渴望。总之,唐宋“莺”诗词中特有的形象和意义充分展示了莺在诗歌中的重要性,同时也说明了唐宋诗歌的丰富性和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