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诗词论文选摘王昌龄的诗歌理论王运熙一、论构思取境王昌龄论作诗,最重视立意。《文镜秘府论》南卷“论文意”抄录其论数十则,虽然比较零碎,不大整峡,但其中颇多精采的见解。王昌龄的所谓意,有两层意思。一层是指诗人在创作过程中头脑中涌现并逐步形成的思想感情、主旨和意象,表现出来,便成为作品的思想内容。另一层是指诗人的创作构思活动。这两层意思紧密相关,但又有区别。他说“意是格”、“意好言真”时的意,都指第一层意思说“攒天海于方寸”等语时,便着重指构思活动了。至于意的内容,则比较广泛,可以涉及政治教化,也可以抒写日常生活情怀。但他强调都要有感而发,表现诗人胸中的饱郁不平之情。王昌龄把通过构思在作家头脑中浮现出来的意象叫做境,并认为要获得洼境,必须经过艰苦的思维。境字借用到文艺作品中来,到唐代较为多见,王昌龄是用得较多并且较早的一位。王昌龄的所谓境,是指诗人在构思过程中头脑中涌现的意象或艺术境界。今本《诗格》还提出了“诗有三境”之说“诗有三境一日物境。欲为山水诗,则张泉石云峰之境,极丽绝秀者,神之于心,处身于境,视境于心,莹然掌中,然后用思,了然境象,故得形似。二日情境。娱乐愁怨,皆张于意而处于身,然后驰思,深得其情。三日意境,亦张之于意,而思于心,则得其真矣。”物、情、意三者,的确是抒情诗表现的主要对象,三境的概括还是较为合理的。王昌龄很重视情景结诗词论文选摘合,从这点看,不妨说他是意境说的一个先驱者,但上面引文中的‘意境,则指诗人构思时着童于思想意识之境,与后来指情景结合的意境内涵并不相同,这是需要注意的。王昌龄论诗还常常使用“思”字,他的所谓思,不仅指一般的创作构思,更常指构思过程中产生的强烈的创作冲动以至灵感。这种冲动和灵感,他又称为兴。他认为诗人平时应当注意保持心神安定,精神清爽,一旦兴致或兴会来临,即提笔创作。碰到心烦意乱,精神疲惫时,就应当搁笔,不要勉强。王昌龄论诗,一面强调作者必须“苦心竭智”,进行艰苦的构思活动,另一方面又强调必须保持精神的清爽和安宁,苦心而不烦扰,方能保证构思的深入和兴会的来临,保证创作的成功。其看法相当辩证和全面。今本《诗格》中提出了关于用思的三格说“诗有三格,一曰生思,久用精思,未契意象,力疲智竭,放安神思,心偶照镜,率然而生。二曰感思,寻味前言,吟讽古制,感而生思。三日取思,搜求于象,心入于境,神会于物,因心而得。”三格中,生思是讲构思的艰苦曲折和灵感的突发,其中倾注着诗人大量的情意和想象感思、取思分别讲从前人作品和物象中获得启发,从而创造意境。三境和三格,经纬交错,把诗人的创作构思活动,谈得比过去陆机、刘瓣他们在某些方面更为细致,这是王昌龄对于诗歌理论的贡献。二、论十七势及其他《文镜秘府论》地卷引王昌龄论“十七势”的文字,着重讲诗的章法句法。体势在文学理论批评中大抵指作品的风貌。王昌龄的十七势,则多数指一篇中部分章句的写作技巧及其所呈现出来的风貌。王昌龄的十七势,大多数是讲诗的章法和句法,关于开头、结尾、前后句照应,一句句法等均是。他很重视描写上的情景结合,十诗词论文选摘七势中屡屡言及。他还特别提出理入景、景入理两势。他认为诗歌如一向言意或言景,景与意不相兼,便缺乏诗味诗中描写自然景色,能使诗具有清味景语与理语不但须相兼,且须相惬,即二者配合得好这些意见都颇为中肯合理,融合着古来许多诗人包括王昌龄自己写作抒情诗的经验,关于诗歌描写情景须相兼、相惬,王昌龄首次作了较为具体的论述,是对诗歌创作的新贡献。这方面的言论和他的诗境说,都可说是后来诗歌意境说的有力的先驱王昌龄在论述十七势时,所举诗例大抵都是五言古诗。他的七绝写得极好,但议论中所举的自己的诗例,也都是五言古诗,十七势中议论诗的开头、结尾、前后照应等章法,对象显然侧重在篇幅较长的五古。这说明王昌龄在研究诗歌艺术时,更加重视五古。这一现象反映了盛唐诗人和选家为了扭转南朝以迄唐初绮靡柔弱诗风,力追古雅的思想倾向。王昌龄论诗,比较重视天然,《论文意》一方面说,只要意好言真,可不拘对偶,另一方面又说,如果语势须有对偶时,对偶言又安稳,那就更好了。这说明他不是反对对偶,而是主张在意好言真的前提下运用对偶。此外,王昌龄对字音的清浊轻重也很重视,要求诗中的字音轻清与重浊互相搭配,以取得声律的和谐在用韵上也要求区分清浊。《论文意》有所论及。王昌龄论诗,一方面重视天然,另一方面又重视对偶声律等语言声色之美,也是兼重有文有质,反映了盛唐诗人的创作原则,而与殷瑶的意见互相沟通。朱丹摘自《复旦学报》年第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