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初二上册历史知识点新版多篇[引言]初二上册历史知识点新版多篇为的会员投稿推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历史八年级上册的知识篇一第二次鸦片战争一、第二次鸦片战争1、原因:西方列强想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2、参与国:英法(主凶);俄美(帮凶)3、借口:英——亚罗号事件;法——马神甫事件/西林教案4、时间:1856-1860年(咸丰帝在位)5、结果:(1)《天津条约》概况:1858年,清政府与俄、美、英、法签订。内容:①外国公使进驻北京②增开汉口、南京等十处为通商口岸③外国商船和军舰可以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影响:侵略势力已经由东南沿海深入到长江中下游一带。(2)《通商章程善后条约》概况:清政府与英、法、美签订。内容:被迫承认鸦片贸易合法化。(3)《北京条约》概况:1860年,清政府与英、法签订。内容:①清政府承认《天津条约》继续有效②增开天津为商埠③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④赔款额也大幅增加。6、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影响: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丧失更多主权,英法美等西方侵略势力由东南沿海一带深入到长江中下游地区,沙俄占领中国北方大片领土。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二、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列强的罪行1860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沙俄趁火打劫——共侵占我国北方领土150多万平方千米其中《瑷珲条约》——割占领土最多60多万平方千米八年级历史知识点篇二洋务运动1、什么是洋务派和洋务运动?2、洋务派的主要活动1)19世纪60年代,洋务派在“自强”旗号下,创办了哪些主要军事工业?此外还有什么重大措施?答:1865年,李鸿章在上海设立江南制造总局。1866年,左宗棠成立福州船政局,开办船政学堂,派遣留学生到英国、法国深造。洋务派为了实现“自强”的目的,积极筹建新式路海军,采用西方军队的训练方式操练。到80年代中期,洋务派筹建了北洋、南洋、福建三支海军。2)北洋海军的命运如何?标志着什么?答:全军覆没,标志洋务运动失败。3)19世纪70年代后为什么从兴办军事工业转向民用工业?答:建设军事工业需要大量费用,为军事工业服务。4)19世纪70至90年代,洋务派在“求富”的口号下,创办了哪些民用工业?答:三局一厂。3、评价洋务运动目的:维护清政府的统治失败原因:洋务运动指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而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封建制度;外国帝国主义百般阻挠;洋务派所要维护腐朽落后的封建社会,与历史的规律与趋势相悖。客观影响:①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但它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是中国出现第一批近代工业企业,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②有利于中国近代技术人才的平日样,留学生回国后带来了西方的先进技术,新思想,新文化,有利于中国民主革命继续发展。③洋务派兴办的近代民用工业在客观上抵制了西方列强对中国的经济掠夺。初二上册历史知识点篇三聪明出于勤奋,天才在于积累。尽快地掌握科学知识,迅速提高学习能力,接下来是小编为大家提供的新学期初二年级上册历史知识点。1.1909年,由詹天佑主持修建的京张铁路是中国人自行设计和施工的第一条铁路。2、揭开制碱奥秘的侯德榜撰写了《制碱》一书,他的制碱法被命名为“侯氏制碱法”。3、近代开眼看世界的思想家中代表人物有魏源和严复。魏源他编成《海国图志》一书,系统介绍了南洋,欧美各国的历史地理,并说明编写的目的是“师夷长技以制夷”。严复是戊戌变法时期的启蒙思想家,他翻译了《天演论》,阐述了“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世道必进,后胜于今”的进步观点。小编为大家提供的新学期初二年级上册历史知识点。大家仔细阅读了吗?最后祝同学们学习进步。初二上册历史知识点篇四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历史知识点概述中国共产党诞生的历史条件及其伟大意义。历史条件:①阶级基础:工人阶级队伍的壮大,工人运动的发展;②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的传播;③组织基础: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建立;④外因:共产国际的援助。历史意义:①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是新型的'工人阶级政党。②代表中国广大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利益。③给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带来光明和希望。④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初二上册历史知识点篇五内战烽火1、蒋介石邀请毛泽东到重庆谈判:蒋介石发动内战的方针早就定了。但是,为了进一步赢得准备内战的时间,也为了欺骗人民,他接连三次打电报,邀请毛泽东到重庆商谈国内和平问题。2、毛泽东赴重庆谈判:为了尽一切可能争取国内和平,戳穿蒋介石假和平的阴谋,1945年8月毛泽东在周恩来等人陪同下,到重庆同国民党进行谈判,达成和平建国的“双十协定”。3、1946年6月,蒋介石撕毁“双十协定”,对中原解放区发动疯狂进攻,全面内战爆发。4、1947年夏,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挺进大别山,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进攻,刘邓大军开辟大别山根据地,严重地威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