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研判暨2014年投资展望.doc
上传人:sy****28 上传时间:2024-09-11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4KB 金币:16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中国经济研判暨2014年投资展望.doc

中国经济研判暨2014年投资展望.doc

预览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16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中国经济研判暨2014年投资展望中国经济最近出现的主要运行特征有哪些?其内在的形成机制是什么?2014年中国经济的走势如何,可供参考的HYPERLINK"http://www.ceconline.com/SCHART/%CD%B6%D7%CA.HTM"投资策略有哪些?针对上述问题,《世界经理人》特别邀请上海重阳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总裁、合伙人王庆博士和安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高善文博士,回顾2013,展望2014,分享自己的思索,阐析自己的洞见。希望读者不仅能广收博取,更能慎思明辨,在从中获得启发的同时,形成自己的独立判断。经济新常态《世界经理人》:过去一年或最近一段时期,有什么现象特别引起你的关注或引发你的思索?王庆:我们发现,在全球经济当中跟中国发展方式最像的有两个:一个是韩国,一个是日本。中国2007、2008年的时候,人均收入水平约4000美元,这个数据相当于日本1969年的水平,相当于韩国1988年水平。换句话说,中、日、韩三个国家经济发展,从发展阶段和发展水平来说是各差20年,中国落后日本40年,中国落后韩国20年,韩国落后日本20年。所以可以比较一下,韩国和日本达到中国经济发展水平的时候,经济出现了哪些规律性的变化?看看日本在1969年和韩国在1988年的时候,发生了哪些规律性的事情?从日本和韩国的经验来看,当他们达到中国收入水平时,日本和韩国的经济增长率和通胀率都出现了明显的拐点,拐点之后,经济增速明显下滑,通胀率明显上扬。2007年下半年,中国的GDP增速在个别季度达到了近14%,而现在我们的GDP增长速度也就是7.5%,也就是说我们出现了快速的下降,甚至增长速度减半。就通胀率而言,从官方统计数据的时间序列来看是有高有低的,但是从我们实际经验来看,过去几年,通胀的压力是比较高的,表现在物品通胀和资产价格通胀上。一句话,我们的经济增速和通胀率正在复制与日本、韩国同样的经历,中国经济正在进入一个新常态。高善文:如果我们观察中美两国从1996年至今的月度频率的生产资料价格水平(PPI),可以发现它们的波动基本上是同步的。1996年经常账户完全开放以及2001年加入WTO以后,中国加速融入全球经济体系,期间人民币汇率还很大程度上锚定了美元,这些使得中美两国制造业周期高度相关,经济周期也变得越来越同步。有一个非常显著的现象就是,2011年年中以来的两年多时间里,中美生产资料价格走势尽管拐点位置相近、波动方向一致,但增幅以及绝对水平之间出现了明显的裂口。从价格同比表现来看,美国多数时候维持在0以上(绝对价格水平仍有小幅上涨),而中国持续为负(绝对价格水平下跌)。首先一点比较清楚的是,中国生产资料价格的持续下跌,给企业盈利带来非常大的杀伤,同时企业还面临着存货价值的减记、降低存货水平、缩减投资支出等,内生增长动力非常弱。与价格疲弱、企业盈利恶化相伴随的是,股票市场指数波动的重心从2011年的3000点下降到现在的2000点。两者之间应该说存在着很大的联系。这些重要经济现象或市场特征,其内在的形成机理和逻辑主线是什么?王庆:实际上中国经济新常态最重要的特征在于经济结构的变化,可以从三个维度来描述。第一个是经济的生产结构,即农业、工业、服务业的结构。在拐点之后,日韩经验就是工业在经济比重下降,服务业在经济比重当中提升。第二个是经济的支出结构,即消费、投资、出口的结构。日韩经验告诉我们,拐点出现之后消费占经济的比重会出现快速上升,而投资迅速下降。第三个是经济的收入结构,大家创造的蛋糕在资本、劳动、政府之间是怎么分的。拐点之后,资本收入者所占比重下降,劳动者收入比重增加。实际上中国已经走过了这个拐点。这些变化背后,我相信,是有一个逻辑可以解释的。这个逻辑是可以从劳动力市场和人口结构变化作为出发点来思考的。中国经历了长时间快速的增长后,廉价剩余劳动力发生枯竭。劳动者的议价能力上升。他的工资就要上升,于是劳动者收入在经济当中的比重上升,进而会挤压企业的利润。企业利润减少之后,投资意愿会下降,投资比重会下降。如果说劳动者收入比重上升自然会增加消费,但是人们消费的不是制造业的东西,更多的是服务业,比如说教育、医疗、卫生、旅游等等。我们说中国经济正在进入新常态。中国经济的转型,尽管这么多年来,政府反复强调,反复出台各种政策“调结构”,实际上中国经济结构的转型一定会发生,也许和政策没有太多的关系,最根本的驱动力还是经济的最根本的因素,甚至经济系统以外的因素,也就是人口和劳动力的因素。高善文:中美生产资料价格之间,如此大的裂口维持如此长的时间,在历史数据中是不多见的。需要问的是,为什么国际贸易领域中的套利行为没能使得价格裂口像大多数时期一样,很快地收窄?我们认为价格裂口同过去两年多中美经济基本面的差异是一致的。简单来说,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