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农村中小学信息化建设的思考“两区”管委会转龙镇中学杨艳伴随教育改革的深入,教育现代化的发展,信息技术越来越普及,就是在偏远的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在学校的教育教学中也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改革息息相关,它关系到整个教育改革和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的全新的教育体系,因而学校的教育必须信息化,也必然信息化,然而农村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的建设却不容乐观。关键词:教育信息化农村观念随着教育部印发《教育信息化十年规划》、全国教育信息化电视电话会议的精神和要求以及《昆明市教育信息化发展促进计划》的实施,昆明各县区加快普及信息技术教育正积极的推进。作为一名基层的信息技术教师,亲身经历着农村中小学信息教育的现状。在推进农村中小学信息化过程中存在许多问题。一、当前农村中小学信息化建设主要问题1、资金投入不足,比例失调。信息化教育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注入,尤其是农村贫困地区更为突出。我校属于昆明第二批标准化学校,在校学生1954人,共38个教学班,目前有2个计算机教室,多媒体教室2套,移动多媒体设备1套,教师备课室配有20台电脑。教师办公电脑几乎为0。目前基本能满足基本的教学活动。由于经济不发达,财政困难,中小学信息化建设经费主要来源于学校自筹。“两区”“校校通”工程处于起步阶段,教育资源局域网刚刚建设,教育资源未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共享,从网上获取教育教学资源十分有限。学校已拥有的教学软件,无论从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无法满足教育教学的需要,真正符合学校师生课堂需要的软件数量微乎其微。在信息化建设中,与“校校通”、“班班通”、“人人通”标准存在较大差距。2、教师队伍的信息化能力水平薄弱农村的信息化建设,在近些年刚刚开始,与之匹配的教师队伍相对薄弱,严重影响教育进程,阻碍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大多没有达到标准化、专业化。专业教师更是寥寥无几,绝大部分是其他学科的老师兼任的,他们的理论水平、教学水平、专业化水平相差甚远。85%的教师不能熟练操作计算机,只是简单的打字,会制作课件的教师就更少了,除了几个年轻人外大多数都不会。3、学校领导对学校教育信息化的观念比较淡薄在学校的建设和发展过程中,领导对学校教育信息化的意识和观念,对学校的发展有直接的影响,对学校教育教学方式的变革也有很大的关联。在农村中小学里,有部分领导的信息素养还严重不足,对学校教育信息化的观念认识尚浅,因而在学校的教育信息化建设方面没有起到引领的作用。以致在部分农村中小学里,出现了以下不和谐的画面:没有制定学校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长远规划,也没有建立专门的信息化建设制度,对学校教育信息化的设备投入甚少,对学校的信息技术教师不够重视等等。二、解决当前农村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问题的几点思考1、改变观念与时俱进。学校的发展方向与领导的决策息息相关。学校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必须引起领导的重视。只有领导重视了,才会制定出学校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长远规划,才会舍得投资学校的教育信息化设备,也才会给教师提供更多的培训机会,学校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才能得到有效的保障。此外,教师作为投身教学改革第一线的教育工作者,对学校教育信息化起到推动作用。如果把学校教育信息化比作前进的车,那么,司机就是学校的领导,车轮就是教师,只有方向统一,步调一致,学校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才能稳步向前。2、加强信息化师资队伍建设,完善的信息化教育队伍,是推动教育信息化的动力。在学校教育信息化发展的过程中,最重要的还是对教育信息化设备的运用。只有注重运用,才能使设备不被闲置,资源不被浪费,才能产生实实在在的效果。在农村中小学中,注重运用的方法有很多。比如:将教育信息化设备的使用纳入日常的教育教学中,要求每学科教师在每周内至少使用多媒体设备或远程教育资源进行有效教学两个课时;对每学期举行的上课比赛都严格要求必须采用现代信息技术教学方式;每学期举行2—3次多媒体课件制作比赛等等。二是促完善。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前进,新的教育理念、教学方式会不断出现,这就要求学校领导顺应时代的发展,不断完善学校教学信息化建设的各项规章制度,同时对学校教学资源不断更新、完善,让学校的教学设备和教学资源跟上时代的步伐,满足学校教育教学的需要,加速推动学校信息化建设的发展,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益。3、转变观念。有很多教师仍只是片面地追求学生的升学率和考试分数,仍停留在“黑板+粉笔”的传统教学模式上,而对新形式下的新型教学模式不甚重视,不注重自身信息素养的培养,也不注重自身信息技术能力的提高,对新课程的改革漠然视之,不仅阻碍了自身的全面发展,对学校推动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也起到了阻碍的作用总之,农村学校信息化教育之路任重而道远,先当今我们应以一种健康、向上、积极、阳光的开放心态,迎接信息时代的挑战,在跨世纪的教育改革浪潮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