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最新【精品】范文参考文献专业论文论创业板财务会计信息效用治理对策论创业板财务会计信息效用治理对策摘要:2009年,第一批创业板新股申购上市。中国股市投机的大环境造成了创业板的上市公司都是高市盈率发行,这几年来创业板的繁荣昙花一现,股市长期低迷,特别是创业板的过山车行情使股民信心饱受打击,研究创业板上市的会计信息效用治理尤为重要,本文将对这些现象和解决对策展开详尽的分析。关键词:创业板企业上市财务信息效用治理009年9月25日,创业板第一批新股开始申购,创业板掀开了中国证券市场建设新的一页,创业板的平均发行市盈率为50倍以上,鼎汉技术的发行市盈率甚至高达82.2倍。社会财富归根结底是源于某种“转移”,这个理论的典型特征表现就是高市盈率的发行。一、现状分析创业板推出的初衷是为具备优秀发展前途但是受限于资金规模的企业提供一个融资平台,以便企业能扩大研发和开拓占领市场份额。但是这些规模普遍偏小的企业在得到巨额资金以后,首先会沉浸在一夜暴富的喜悦中――创业板上市一旦成功,公司发行人的净资产急剧增加,上市后高管的套现,大量的亿万富翁由此产生,瞬间的财富超过了原来期望需要经过多年奋斗获得的财富,于是企业发行人丧失了斗志,充裕的资金使企业缺乏了前行创业的动力,管理层没有了工作动力和热情,企业管理运营不力,在企业募集资金投资项目的盈利能力受到限制的情况下,企业富余资金无用武之地,企业的盈利指标和上市前相比,普遍性出现下降。这也就背离了创业板设立的初衷。根据《创业板上市管理暂行办法》,企业对于IPO盈利规定有两种标准,第一种,企业近两年连续盈利,且盈利要大于1000万元,同时还需要保持持续的增长;第二种,在最近一年的盈利中,净利润超过500万元,最近一年营业收入不少于5000万元,两年的营业额收益不得低于30%。由此可见,创业板的准入标准并不高。这样的致富捷径使更多的企业蠢蠢欲动,都把上市当作了事业的终极目标,各种包装企业上市的中介和机构也如雨后春笋般冒出,业绩造假,虚假上市案件频频曝光,因为该类案件都是证券发行上市后经媒体曝光再受到查处,此时企业发行人已经成功套现,苦果和后果只能投资者承担,也就是说少数人的暴富是以普通投资者付出高成本和高风险为代价的。于是,股市暴跌,长达两年多的股市低迷下滑,大部分投资者的资产蒸发了三分之二,中国股市严重挫伤了投资者的信心和热情。虽说2012年末行情有所改善,但是随着行情的回暖,更多的客户获利或解套后注销账户了结离场,这不仅是对创业板,对整个股市以后的正常发行和市场的健康发展而言都是非常致命的。如果再不重视上市公司的财务会计信息,提高企业财务数据效用,再不重视对企业上市前财务报表分析审核和资格的审查,我国的股市将面临着严重的威胁。二、国际创业板市场发展的历史和经验美国的纳斯达克创业板辉煌一时的IT泡沫经济,标志着“知本经济”和“市场理性”两个经济学神话的破灭,当时重创了美国经济,并掀起了一场金融危机。经过了暴风雨洗礼的美国的纳斯达克市场是目前国际上交投活跃、发展较好、影响力大的创业板市场,除此之外,韩国的科斯达克市场、欧洲新市场、台湾柜台交易中心等也都形成了良好的交易环境,但日本的加斯达克、新加坡的希斯达克等市场的发展也还是时有困境。纳斯达克严厉的监督机制造成了目前被退市的企业比现在尚挂牌的企业还多。上市企业只要有一点违规就遭受到纳斯达克的调查,“信息披露”是调查内容的核心,巨额赔偿和被摘牌如两把利剑一直悬在企业的上空,人人自危以防被驱逐出市场。如此严厉的执行机制相当于把可以转嫁到投资者身上的风险被提前扼杀。目前,各国政府都意识到了监管的重要性,但是真正能严格操作的却为数不多。另外,“保荐人”制度还是有助于IPO对高素质企业的筛选。所以,创业板上市前后的财务信息监管体系是所有信息披露监管的重点。三、完善财务分析监管建立健全财务披露监管机制,合理的财务分析体系能最大限度地规避风险。根据创业板上市企业披露的财务指标之间的勾稽关系,改进编制财务报表。先运用连环替代进行分析,再对净经营资产利润率运用差额分析法进行分析,然后对杠杆贡献率中的经营差异率(用差额分析法)分析,最后对影响杠杆贡献率的经营差异率和净财务杠杆运用差额分析法进行分析,这样总体上可以分析出创业板企业财务数据及状况问题所在。首先,要把创业板上市企业的报表性质区分为经营资产与金融资产、经营负债与金融负债,以重新编制调整资产负债表。资产负债表的左边改为净经营资产,罗列经营资产,减去经营负债(无息负债),资产负债表的右边改为净金融负债和股东权益,其中,净金融负债=金融负债(有息负债)-金融资产。这样调整后左右边不但相等平衡,而且可以更直观地反映资金的流向和作用。其次,要区分经营活动损益和金融活动损益。将经营活动损益进一步区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