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英语课观后感英语课观后感北师大版英语教材回放活动在我校举行。其中我校的杨晓禾和天回镇小学的邹冬红两位老师为大家各献了一节英语课。会后,北京来的专家对这两堂课进行了恰如其分的点评,我从中也学到不少东西,心里有很多的感触。下面就把我的一些粗浅的想法和感触写下来与大家共享。我想主要从:教师素质;学生;课堂以及教案设计;课件设计;听课教师等方面进行阐发。一、教师素质1、教师的发音。作为语言的传授者,我们应该具备的素质就是:除了先进的能跟随时代潮流的教育理念之外,扎实的语言基本功。正确的语音语调和语感,说、唱、做、画、演等,不能说是样样精通,也得很熟练准确。杨晓禾和邹冬红两位老师的发音都很到位。2、教师的仪态。教师在学生的眼里是伟大的、神圣的。教师整天在学生的众目睽睽之下,教师成为学生注意的焦点。所以教师的仪表一定要得体、合理,要让学生感受到你的亲切、亲和和你的朴实无华、自然大方、整洁干练,而不能让学生觉得你很时髦、摩登(这只是我自己的感觉)。否则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心理,拉大与学生心灵的距离,学生对你敬而远之或望而生畏,不愿上你的课。另外,教师的音容笑貌,也是很重要的。教师在学生的潜意识里是崇拜和摹仿的对象。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具有隐性的教育作用。因此我们教师必须注意自己的言行和举止。言行既要有激情,又要有亲和力。态度和蔼可亲。举止动作自然优美,示范性动作专业、熟练、不夸张、不做作,学生喜闻乐见,乐于接受。3、课堂的'调控能力。在课堂上,我们教师一定要多多关注学生。在课堂上,当学生的注意力有分散的时候,没有把心思放在学习上时,这需要教师要观察得出学生心理的变化(更何况是行为的变化)必须采取适当的、灵活的、科学的措施加以引导和调控。一定要想办法让他回归到你的课堂上来。不能听之任之,置若盲闻,只顾自己的教学设计流程,一味地只管自己的讲授,不管学生能否接受或者学生是否在学习。陶醉在自己的课堂设计里面不能自拔。殊不知没有学生有效参与的课堂是失败浪费时间的课堂。所以对于课堂设计,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及时地调整,而不能一成不变。否则拖堂或出现卡壳就在所难免了。所以我们老师们在平时授课的时候就得严格地要求自己,把平时的课当作优质课来对待,苦练基本功,内练一口气,外练筋骨皮。4、教师的电教技术素质有待提高。除了前面我提到的教师的说唱做画演等技能技巧之外,我认为教师还应当掌握现代技术的使用技术。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现代化多媒体技术早已进入校园,所以教师的信息技术的操作能力必须提高。21世纪的教师如果不会操作电脑制作多媒体课课件,可想那是多么的悲哀。5、理念的更新。现在教师上课能够摆脱以往“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理念,变为“以学生为中心”。教学的设计也主要以学生为中心展开,一切为学生服务。并主动开发整合教材,“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二、关于课堂的设计和课件的制作。教师的教学过程即教学设计或课堂设计的实施过程。课堂设计要简单实用、有趣、有效。课堂设计不用花样繁多,应有尽有。应该突出一个主题突出一个重难点。围绕本课的重、难点而进行活动设计。活动设计简单、可操作性强,而且要有语言的支持,要密切联系教学的内容,一切为教学服务,为学生学习服务,而不是面面俱到。关键是让学真正地动起来,活起来。这个“动、活”指的是学生的思维活动起来,语言运用起来。至于课件,实用即可。无论你制作的多么精美,你的目的始终应围绕学生的学而定,而不是为了美观、花哨。要因需而作,还要注意其视觉和听觉上所产生的学习效果,不能光为了吸引眼球和耳膜。三、关于学生现在的学生大都是独生子女,家庭教育是否具有科学性是目前我国的一个重大问题。现在的学生缺乏自主性、自觉性和自我约束能力、自主学习能力较差,缺乏抗挫折意识,合作、竞争意识也不够强烈。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培养学生的这几点。另外,学生面对的世界是五彩缤纷的。尤其是当网络走进当代学生的生活世界后,它开阔了学生的眼界,活跃了学生的思维。现在学生勇于表达自己的看法,大胆泼辣(但思维单纯)。基于这一点,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积极利用、引导、发挥、呵护好学生这几点优势。否则会带来负面影响。还有,当今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取向已大大不同于以往的学生。所以教师在教学中适当地、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四、关于听课的教师。当时参加听课的教师很多,作为听课教师,我觉得不管讲课教师的课怎么设计,怎么讲,我们都必须认真地去听、去观察,并反思其中的教学行为后面所隐藏的东西,并反过来再反思自我课堂,来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行为和艺术。不能说话或者干其他的活。如果你在下面小声地讲话或不认真听,最起码这是不尊重讲课人,另外也不礼貌,有损教师的形象。教师要有专业发展欲望和个人成长的欲望。通过听课观课,不仅可以从中看到讲课人的身影,同时也要看到自己的影子。通过他们,我们可以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