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爱上习作.doc
上传人:qw****27 上传时间:2024-09-10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8KB 金币:15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让学生爱上习作.doc

让学生爱上习作.doc

预览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15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二十年后回家乡”习作指导课例五年级习作教学现状:当前习作教学的现状是:学生难写,要么泛泛而谈,东拼西凑,要么选材陈旧,单调乏味,甚至总觉得无话可写,或干脆不写;教师难指导,作文教学常常耗在时间加汗水的拼搏中,收效甚微,可谓“羚羊挂角,无迹可求”。习作材料的选择指导往往是师生之间的“你来我往”,一问一答充斥课堂,教师有时问了一通,学生因为没有考虑成熟或找不到头绪,话语零碎,说不连贯。教师怕“冷场”,又时不时地进行“语言轰炸”,课堂上充斥着严重的“话语霸权”。由于教师讲的太多,真正留给学生作文的时间就很少了,教师看看所剩时间不多,赶快命令学生“现场开写”,还没写几个字,为了呈现所谓的“战果”,匆匆叫一两个平时习作比较好的学生上台念一段,然后再说几句“空而泛”的话语作为结语,草草收场,其他学生只好课后成文。这样教学显然违背了《课标》要求。课例:我指导的《二十年后回故乡》是想象作文,10左右岁的孩子缺少这种体验,于是我从两方面着手——二十年后和回故乡。我先创设情境,教师先入为主,领着学生跨越时空来到二十年后,换位想象、倾诉别情。接着我用课件演示二十年前家乡的旧貌,激发情感,融入角色,又逐步有序地引导学生开启心路,大胆想象,最后用下水文引路,指导学生整理思路,一气呵成。一、创设情境,进入角色。1、演示卡通课件,进入“二十年后”:教师吟诵(《回乡偶书》一):“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谈谈自己二十年后的情境)2、换位想象:同学们,三十而立的你们如今什么样了,在干什么呢?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设想未来的样子和从事的工作。3、今天,我们师生欢聚一堂,大家一定都和老师一样感慨万千。二十年不见,久别重逢的你们此时想做些什么?说些什么?教师领路,引导学生用行动、用语言诉别情,营造现场激动人心的重逢情景。二、再现旧貌,激发情感。1、我的孩子们,你们多久没回了?这次回来干什么呢?启发学生打开思路,展开丰富想象,介绍回家的目的。2、久别故乡的游子回来了,试想多少次在梦中流下思乡的热泪、多少次在梦中踏上这片深爱的土地。板书:“家在梦中何日到”,指着“梦”字问:你在他乡那么久了,魂牵梦系的是故乡的什么呀?惦记的是什么?带着学生进入角色,真情融入,倾诉思乡之情。3、泪眼朦胧中,我们看见了——(课件演示二十年前家乡的旧貌),多么熟悉的一幕幕,我们曾经调查过,采访过。如今你终于见到了你惦念已久的,他(它)变了吗,在变化中熟悉的感觉还存在吗?4、教师吟诵《回乡偶书》二:“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三、开启心路,大胆想象。1、在《故乡的云》音乐声中,缓缓播放家乡的旧貌录象。我们的家乡是一个美丽富饶的海岛,在这二十年中,随着渔业、旅游业的繁荣,家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你发现了吗?引导学生大胆想象家乡发生的巨大变化。板书:家乡(住房、道路、学校、公园、街道、小河等等)2、听说你回来了,你的亲朋好友都来迎接你了,他们有什么变化?引导想象同学、邻居、朋友、亲戚的变化。板书:亲朋好友(同学、邻居、朋友、亲戚)3、久别重逢的亲人会有怎样的感慨呢?板书:重逢(送什么礼物,说什么话,参观什么地方,自己有什么感想等等)4、组内互说,打开思路。全班交流,教师适时点拨。5、范文引路:(1)出示讨论题目(先分组讨论,然后各组长汇报,师生共同评议、补充)。①你认为这篇文章哪些地方想象的好?说说你的理解。②范文中是按什么顺序来描写二十年后的校园的?找出文章的过渡句,思考过渡句的巧妙。③文章的开头和结尾有什么特点和作用?请谈一谈你的启发和感受。(2)教师学生集体点评和小结:重点从想象的内容和修辞手法两方面交流评价习作。四、阅读提示,明确要求。1、学生默读提示,画出习作要求及内容。2、投影出示,让学生明确习作要求及内容。五、整理思路,试写初稿。1、指导学生根据上面提供的思路自行思考,确定大致的写作思路。2、同桌交流,借鉴经验。3、回忆这组课文中作者运用的表达感情的方法,试着在自己的习作中加以运用。4、鼓励学生快速习作,在30分钟内能完成习作初稿。教师巡视指导有困难的学生。反思:本堂指导课我着重引导学生充分想象,力求丰富学生写作内容,让学生“言之有物”.至于学习运用课文中的哪种表达方法来表达自已的思想感情,在作文指导课中只是作了提示,我想在接下来的学生习作中,在学生自主运用的基础上予以因人而异的点拨,在作文评讲课中对于学生恰如其分的运用予以表扬肯定。因为,“让学生在语言实践过程中,提高写作技巧和语言表达能力”――这也是新课标的要求。新《课标》要求:“鼓励学生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教学实践证明,只有当学生能够真正“自由表达”时,才可能出现“有创意的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