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爬天都峰》教学设计《爬天都峰》教学设计范文(通用7篇)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学设计准备工作,借助教学设计可以促进我们快速成长,使教学工作更加科学化。我们应该怎么写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爬天都峰》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爬天都峰》教学设计篇1学习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点读好对话部分,读出不同人物的语气和心情。2、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我”和老爷爷如何相互鼓舞,充满信心,战胜困难。3、懂得善于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培养学生从小不怕困难、奋发向上的品格。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老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2、谁还记得课文主要讲了件什么事情?(学生回答)二、感受峰险1、天都峰是黄山“七十二峰”中最险峻的三大奇峰之一,小作者就准备攀上这座山峰。书上是怎样描写天都峰的,请你找到相关的段落读一读,并思考:天都峰给你留下什么印象。2、学生自由读课文并思考。3、交流。高:峰顶这么高,在云彩上面哩!(“在云彩上”这说明什么?)陡:笔陡的石级,石级边上的铁链,似乎是从天上挂下来的。(什么叫“挂”,谁能给我们说说,或者演示一下?从中体会到了什么?)用下列句式说话:天都峰好高啊,高得天都峰好陡啊,陡得4、课件出示:险峻的天都峰的图片。5、此时,你就站在天都峰脚下抬头望,你想说些什么?可以用下面的句式说一说。当看到____________________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当看到____________________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指导朗读。7、天都峰如此高大、险峻。读到这里,你有没有什么问题?(引导学生围绕天都峰的“高”和“陡”质疑。如:“他们是怎么爬天都峰的?山这么高、陡,他们爬上去了吗?他们为什么能爬上去?”教师将学生提出的问题简要记录在黑板上,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回答)三、学习两次对话,体会登山的艰辛过程1、默读课文后面部分,看看“我”和老爷爷进行了几次对话,把它勾画下来,多读读“我们”对话的部分。2、学生默读、勾画。3、交流。a、一次对话。(1)课件出示:忽然听到背后有人喊我:“小朋友,你也来爬天都峰?”我点点头,仰起脸,问:“老爷爷,你也来爬天都峰?”(2)他们说的两句话,有一个相同的字(“也”),这说明了什么?(天都峰这么高,又这么陡,你年纪这么小/这么大,怎么也来爬呀。表面好像是双方都有怀疑,其实是对对方表示敬慕,说明这一老一小都有不怕困难、勇于攀登的精神)(3)指导朗读对话。b、第二次对话。(1)课文中说“我们”是怎样爬天都峰的?(学生汇报)(2)课件出示:我奋力向峰顶爬去,一会儿攀着铁链上,一会儿手脚并用向上爬,像小猴子一样……(3)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他们登山艰难,但仍在奋力攀登)(4)文中并没写老爷爷是怎样爬山的,你能想象老爷爷如何攀登天都峰吗?(学生想象并试述)(5)小结:攀登天都峰并不容易呀,可是他们并没有退缩,仍然勇往直前。最后,他们“终于”爬上了天都峰顶。从“终于”这个词,你体会到了什么?你能用“终于”说一句吗?(教师呈现下列句式引导学生回答)我从“终于”这个词,体会到了登天都峰:__________。我从课文的“____________”这些句子中得到这样的体会的。我能用“终于”说一个具体的句子:经过______________,我(他们)终于_________________。(6)指导朗读课文6、7自然段。(7)读第二次对话,思考:“我”和老爷爷为什么互相道谢?(抓住两人说话中的“勇气”一词,体会他俩的决心和勇气)(8)分角色朗读。四、理解“爸爸”的话1、课件出示:爸爸听了,笑着说:“你们这一老一少真有意思,都会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2、读读爸爸说的这句话,想想是什么意思。(学生思考,交流汇报)3、教师小结。《爬天都峰》教学设计篇21、教材分析《爬天都峰》是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课文中的第17课,这篇课文是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写的。描写了在假日里,“我”和爸爸去爬天都峰,路遇一位素不相识的老爷爷,“我们”互相鼓励,克服山高路陡的困难,终于一起爬上了天都峰。课文向人们揭示了困难面前,要有战胜困难的勇气和自信心,在与人相处过程中,要善于互相学习,互相鼓励,共同进步的道理。2、教学目标1.会认“级、链”等5个生字,会写“哩、级”等10个生字,读准多音字“相”。能正确读写“假日、抬头、云彩”等词语。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点是读好对话,读出人物的不同语气和情绪。3.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我”和老爷爷是如何相互鼓舞、坚定信心,从而战胜困难的。4.了解课文的写作顺序,弄清课文是如何将“我”爬山的过程写清楚的。3、教学重点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了解课文的写作顺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