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真假假诸葛亮.doc
上传人:yy****24 上传时间:2024-09-09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28KB 金币:18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真真假假诸葛亮.doc

真真假假诸葛亮.doc

预览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18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真真假假诸葛亮—从诸葛亮与刘备父子的关系来看诸葛亮“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三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土爻神卦,水面偏能用火攻。”或许这幅对联还不足以概括诸葛亮的一生,但诸葛孔明一人给我们留下的印象是神机妙算的军事,是鞠躬尽瘁的忠臣,是智艺双全的才子,是……或许是因为我们受《三国演义》的影响太大,小说和历史上的诸葛亮已浑然不清。真正的诸葛亮到底是什么形象?真的有小说里描写得那么出奇吗?我只想从刘备刘禅父子二人与诸葛亮的关系来简单地探讨一下。一、刘备与诸葛亮的“鱼水关系”《草庐对》,诸葛亮隆中细说天下事,刘备佩服至极,曰:“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于是便有了刘备与诸葛亮如同鱼水的君臣关系,他们也成为世代君臣的楷模。因为诸葛亮的智慧,刘备似乎对他言听计从,但事实真的如此吗?诸葛亮除了是刘备的军事之外,还有一个身份—诸葛瑾的弟弟,诸葛二人关系甚好,而诸葛瑾又是为东吴效力。王夫之曾说“先主信任诸葛亮不如信任关羽,而且不如孙权之信任子瑜。怀疑诸葛亮与东吴的交谊太深,而且还怀疑他与子瑜相勾结”。事实上,刘备的确考虑到了种种问题,这在行动上也有所表示。赤壁之战后,刘备西进益州,却并没有把诸葛亮带在身边,后期才调诸葛亮率兵入川。夺取汉中之后,以法正为谋士,诸葛亮却做起了后勤工作。这些都充分体现了刘备并不是完全信任诸葛亮的。我们可以推测,诸葛亮在刘备旗下也很是郁闷:想想当初,刘备三顾茅庐,我才答应出山,协助他的,如今却是另一种局面。正所谓“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刘备的种种做法的确让诸葛亮心寒,可是他也只能在心里埋怨一下,毕竟人家才是老大。刘备临死之前,白帝城托孤,“若嗣子可辅,辅之;如若不才,君可取之。”既是托孤,又说其子如若不才,诸葛亮可取而代之。刘备临终之语,也透漏了对诸葛亮并不十分信任的弦外之音。所以诸葛丞相急忙哭着表白道:“臣敢不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不过刘备并不放心,硬是“托孤与丞相亮,尚书令李严为副。”在此,简单介绍一下李严,李严是一位很有才华的人物,政治上独具慧眼,卓识远见;事业上攻击斐然,出类拔萃。最主要的是,李严具有在地方和中央的双重经验,在益州地区影响最大。刘备这样安排,是为儿子打算,既能协助刘禅,又能约束诸葛亮和李严。总体来说,诸葛亮跟着刘备的时候,表面很风光,其实是有苦说不出。所以真正的诸葛亮是没有金城武版诸葛亮那份潇洒的。二、诸葛亮与刘禅的父子情深刘备死时给儿子刘禅留下遗诏,叮嘱刘禅:“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刘禅是年已经十七岁,遵照其父遗嘱,刘禅事事依靠诸葛亮,“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可是在诸葛亮看来,却不是这种想法。先主在时,对诸葛亮很是尊敬,现在且不说诸葛亮倚老卖老,但他肯定会有点心高气傲。当然,这也体现在他的一言一行之中。建兴五年,他以刘后主刘禅的名义下了一道讨伐曹魏的诏书,即《为后帝伐魏书》以后主之名授予自己“旌钺之重,专命之权”,统领步骑二十多万,讨伐曹魏。我翻了诸葛亮很多奏折和上表,发现一个问题,他总是在上表中提及先主之事。“昭烈皇帝体明睿之德,光演文武,应乾坤之运,出身平难,经营四方,人鬼同谋,百姓于能,兆民欣戴。”总是在刘禅面前提及刘备,这肯定会导致刘禅的厌恶。也许正是这种无形的压迫,才有了此后的“此间乐,不思蜀”,刘禅一点都不傻,只是他长期在诸葛亮面前装傻,早已习惯。在这样一个地方当皇帝,只不过是傀儡政权,有何意义?公元227年,诸葛亮准备北伐,临行前写下了流传千古的《出师表》。在此“千古一表”中,诸葛亮除了表达对刘备“三顾茅庐”的感激之情和对刘备的忠心耿耿之外,其余内容都是教育刘禅的。在诸葛亮眼中,刘禅还是一个小毛孩,所以诸葛亮教育刘禅的口吻颇为严厉,很像一个“严父”在教育自己的儿子。但是,你把人家当儿子,别人可不认你这个爹。关于诸葛亮是否和刘禅争权一说,一向是众说纷纭。在我看来,诸葛亮根本没必要和刘禅争权,刘备死后,权力一直是掌握在诸葛亮手中,根本就不用争。诸葛亮事无巨细一手包揽,从不给刘禅学习和实践的机会。诸葛亮与刘禅的矛盾一直都存在,可是他们都是聪明人。诸葛亮不会像曹操一样取而代之,因为这对不起先主,而且会导致骂名;刘禅也不会动诸葛亮,一方面,他需要诸葛亮为之支撑大局,另一方面,诸葛亮大权在握。因此,二人之间的矛盾从未公开化。除此之外,诸葛亮多次弹劾李严李平父子。虽说他们有不足之处,但也不能排除诸葛亮有排除异己的嫌疑,因为李严父子与诸葛亮在政见上有很多不和。相反,诸葛亮则大力举荐自己的得意下属——蒋琬。多次上书,称赞其才能。蒋琬也没让诸葛亮失望。诸葛亮死后,蒋琬就坐上蜀国的第二把交椅(名义上刘禅是老大)。诸葛亮死后,各地官员纷纷上表,要求为诸葛亮建立祠庙。刘禅却断然否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