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我为大家推荐的一本书——《中国名家游记》最近几天,我看了一本书,名叫《中国名家游记》。这部书中有冰心、吴祖光、老舍、林语堂、朱自清等名家写的游记。其中我最喜欢吴祖光写的《雾里峨眉》。《雾里峨眉》这篇游记分4个小节(第1个是引子)。分别记述了作者去登峨眉山的小故事。第1个小节叫《报国寺里读聊斋》。去了峨眉山,作者想,登上峨眉山,天一黑,便不能在山上活动了,最好找点适合山上情调的书读一读。他就想到了《聊斋志异》。然而,作者跑了几家书店,作者才买到半部残缺的聊斋。不过,后来车到乐山,作者竟又在管理处借到了《峨眉山志》两本。终于,作者可以在报国寺中读起聊斋和两本山志了。作者决定在报国寺住一晚。报国寺油漆一新,天虽然黑了,但也能感觉到古寺辉煌的气派。作者被安置三间全是新式家具的房间——藤沙发、写字台、弹簧床等等,还有一个充满古典气息的油灯。九点多钟,要睡觉了。作者临睡前到户外走了走。发现卧室就在后殿的廊前。对着房门,那儿有一排高大庄严的佛像。天黑了,作者看不清佛的面目。隐隐约约,有七盏佛灯,透着那光亮,作者看见有七尊佛像。那佛殿自然是高不可攀的。作者忽然感到有些恐怖。就退出了佛殿,进了自己的房间,作者就拿出聊斋看。作者看了几个故事是,感到那些故事,尤其是那《画皮》,徒然是在增加他的恐怖感。他把书给扔了,仍睡不着。忽然听见屋外有“嗡嗡”声,如同那雷声。顺手抓来一只,却像苍蝇一样大。古人说“聚蚊成雷”真是不错。又不如过去了多久,作者才睡着。第二天早晨走房门,天已大亮。问过了僧人,作者才知道昨天去的佛殿叫做“七佛宝殿”。那七尊大佛都是大慈大悲的。显然这七尊大佛是护人而不是害人的。说来也怪,这种害怕的心情还是作者十几岁时的,宗教的魅力是多少的震慑人心呀!他想起了冤魂在七十二司的统治下受苦的惊悸景象。作者把在成都花了两天工夫买来的聊斋放在了行李袋里,决定不再看这本书了。作者又在报国寺中住了一天,第三天的早晨,他们直奔双飞桥。这也就引出了第2小节的题目——《双飞桥下水》。作者经伏虎寺,观华严寺,游纯阳殿,看会灯寺,赏大峨寺,过中峰寺。到了清音阁,清音阁下边便是双飞桥了。古人在双飞桥下留了一幅对联“双桥两虹影,万古一牛心”,两条石桥下面的黑白二水飞腾而来,在牛心石处,与从山上奔下的急流汇集起来,飞溅起片片浪花。浪花溅到杉树的枝头,凝结成了一层冰花……水流过牛心石,就缓了。雷鸣般的响声也低了下来。那水清澈见底,即可见到湖底的白色石子。真美呀!吃过晚饭之后,作者坐在清音阁的正殿上给亲朋好友写信,并在自己的日记本上记着今天所发生的故事。正殿其实是三面的敞厅:正面虽然有门,但两旁却是露天的。这时,天已经很黑了,但没有月光,只听见那水声像马群一样向前奔腾。睡在清音阁,作者听了一夜的水声。早晨起来,作者就离开清音阁,一路都是上坡,没有昨天好走了。三点多钟,作者快到九老洞了。突然有人喊:“猴子!”这也就引出了第3小节的题目——《猴子的故事》。作者知道,峨眉山的猴子是出了名的,不过要想看到猴子也得碰运气。以前峨眉山上有一二百只猴子,由一个老猴,就是猴王领着,四处游玩。作者玩了一天,现在离睡觉还早。猴子会不会来?不会的。老和尚说,因为现在正是秋天,猴子都吃谷子去了。还说,现在猴子不多了,只有二十几个,还是花了两年工夫聚集起来的。这作者就不明白了,问老和尚说,为什么呢?于是,老和尚给他讲了一个故事:四川解放时,解放军也来到峨眉山,让峨眉山的同志们脱离恶霸的枷锁,重获自由。一天,一个排长来到峨眉山,与和尚们谈话、聊天。这时,不知哪儿冒出来一群猴子来找食儿。于是,人们就给猴子们投食儿。这个时候,排长发现,猴群中有一个身强体壮的猴子,总抢在小猴前面吃食。有时甚至一巴掌把前来抢食的小猴扇出老远。排长同志不明白了,问:“这个猴儿怎么搞的,它怎么可以抢在其他小猴前面!”老和尚答道:“这是猴王。”排长一听就火了,他想到革命的目的——让所有人民重获自由。他要为受老猴,不,猴王压迫下的小猴们重获自由!排长喝道:“猴子也有恶霸行为?这可不行!”喝罢,排长掏出手枪,一扣扳机,一发子弹射了出去。“别……”还没等老和尚说完,子弹已射中了猴王的眉心,当场一命呜呼。猴子们一见猴王死了,顿时一哄而散,作“鸟兽散”,一只都没有剩下来。老和尚拉住排长的手,说:“排长同志,你这可打冒失了!猴王,也就是老猴,不让小猴上前抢食,是怕小猴被人捉去了,是保护小猴的意思。猴子的脖子有一个口袋,它回去后,会把食物哺给小猴子吃的!”可是老猴子死了。也就是这么一打,给峨眉山的历史留下了这一点波澜。接着,作者又攀钻天坡,登阎王坡,爬七里坡,一个坡接一个坡。这一天,作者登上了峨眉山的至高处——金项。这也正是第4小节的题目《上了金项下峨嵋》。金顶冷得很,真是应了苏东坡的一首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