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编号:时间:2021年x月x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页码:第页共NUMPAGES13页第PAGE\*MERGEFORMAT13页共NUMPAGES\*MERGEFORMAT13页现代商业银行的资产与负债管理现代商业银行资产与负债管理,就其理论和实践的发展来看,经历了从单独的资产管理和负债管理到资产负债一体化管理的过程,后者适应了现代商业银行新的外部环境和内在变动,成为当前西方各大商业银行普遍采用、行之有效的一种管理机制。商业银行资产管理理论和方法本世纪60年代之前,由于资金来源渠道比较固定和狭窄(大多是吸收的活期存款),工商企业资金需求比较单一,加之金融市场发达程度的限制,银行经营管理的重点主要放在资产方面,即通过对资产结构的恰当安排来满足银行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的需求。它产生于银行经营管理目标即利润最大化和资产流动性的相互矛盾性。商业银行的资产基本上可以分为四种:现金资产、证券资产、贷款和固定资产。银行的资产管理主要指对上述前三种资产的管理,具体包括:流动性管理、预备金管理、投资管理和贷款管理。商业银行资产管理的方法主要有:1.资金集中法。银行的资金来源是多种多新的,有活期存款、定期存款、储蓄存款、自有本钱,这些资金来源本身有不同的特性。资金集中法则不管这些特性,而将所有资金集中起来,再按银行投资贷款的需求放到不同资产上去,只需这类配置符合银行的全体管理目标就行。这类方法要求银行首先确定其流动性和盈利性目标,然后将资金配置到最能满足这个目标的资产上去。由于流动性和盈利性是相互矛盾的,流动性高的资产(如第一预备)收益低,甚至完全没有收益(如现金),因而,配置资金时要有优先顺序。优先权按必然比例分配到第一预备、第二预备、贷款、证券投资上。在土地、建筑物及其他固定资产上的投资通常另行考虑。银行资金管理的目标,要使其流动性、盈利性和安全性三者无机结合,虽然三者同时达到是很困难的。2.资产配置法。又叫资金转换法,认为一家银行所需的流动性资金数量与其获得的资金来源有关。资金集中法过分强调对资产流动性的管理,而没有区分活期存款、储蓄存款、定期存款和本钱金等不同资金来源对流动性的不同要求,这类缺陷引发商业银行利润的极大流失。60年代以来,储蓄存款和定期存款比活期存款增长要快,而前二者对流动的要求比后者要低。因而,资产配置法就被用来弥补这类缺陷。资产配置法试图根据资金来源的流动速度或周转量和对法定预备金的不同要求,来区分不同资金来源。比如,活期存款比储蓄存款、定期存款有更高的流动速度或周转率,要缴纳更多的法定预备金。所以,每单位活期存款中,应有更大比例放在第一、第二预备金上,而放在贷款或长时间债券上的比例则要小些。具体运用这类方法时,常在一家银行内设立几个“流动性-利润性中心”来分配它所获得的各种资金,因而,就可能有“活期存款银行”、“本钱金银行”等存在于商业银行当中。一旦确立了这些中心,管理人员就每一中心所获资金的配置问题制定出政策。如活期存款中心就应把中心吸收资金的较大比率放在第一预备上,然后,剩下的大量资金大量资金主要投在短期政府证券上作为第二预备,而把相当小的一部分放到贷款上,而且主要是放在短期商业贷款上。资产配置法的主要优点是减少了流动资产,把剩余的资金配置到贷款和投资上,这就添加了利润。利润性的改善是由于消除了定期储蓄存款和本钱金帐户上的超额流动性而获得的。3.线性规划法。线性规划法从70年代开始用于银行资产管理,主要是通过建立线性规划模型来解决银行的资产分配。在运用这类方法时,普通采取三个步骤:第一步:建立目标函数。商业银行通常把利润作为该模型的目标,然后根据资产的收益率来选择不同的资产组合,以实现利润目标的最大值。设立目标因变量p,可供选择的各种资产额分别是x1(现金)、x2(短期政府证券)、x3(长时间证券)、x4(短期贷款)、x5(中长时间贷款)、x6(消费贷款),则目标函数为:p=ax1+bx2+cx3+dx4+ex5+fx6,其中:a、b、c、d、e、f分别表示各种资产的收益。第二步:加上束缚条件。在建立目标函数的基础上,附加下列束缚条件,主要是(1)政策法规的束缚;(2)流动性束缚;(3)安全性束缚;(4)其他方面的束缚,如银行章程的有关规定、贷款需求的不确定要素等等。第三步:求解各种资产的具体数值。在利润最大的前提下,根据各种资产束缚条件的具体限制便可找出一组最好的资产组合。与资金总库法、资产分配法相比,线性规划法具有很多优点,这是商业银行使用得最多的方法。如可以使银行确定具体的经营目标,比较分析各种决策的结果,并根据束缚条件的变动来调动资金的分配,从而使资产流动性管理更趋向科学化。商业银行负债管理理论和方法商业银行的负债管理出现于60年代初期,它是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