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语文版八年级下重点文言文知识点归纳第一篇:语文版八年级下重点文言文知识点归纳8X25《桃花源记》复习要点1.全文以武陵渔人的行踪为线索,描写了从发现桃花源、进入桃花源到离开桃花源、然后再寻桃花源而不得的经过,描写了一个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没有战乱、自给自足、和平恬静、怡然自乐的理想社会。作者虚构了这么一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世外桃源,是他不满现实的一种精神寄托,寄托了他的政治理想,也反映了广大人民追求理想社会的愿望。2.结构: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写渔人捕鱼时偶然发现桃花林的经过。第二部分(第2—3自然段):写渔人进入桃花源,在桃花源人家做客及辞去的经过。第三部分(4—5自然段):写渔人离开桃花源以后,太守等人再寻桃花源未果的经过。3.渔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桃源人为什么“皆叹惋”?桃源外的世界如此**、黑暗;桃源外的人不能过上安定和平的生活。4.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的原因是什么?不希望外人来打扰这里的生活.为下文再寻桃源不得埋下伏笔.表明桃花源是一个似有实无的虚幻世界,并不存在.表达了作者的痛惜之情。5.渔人离桃花源,“便扶向路”,又“处处志之”,而后来寻找桃花源的人“寻向所志”,却“不复得路”。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答: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使人觉得桃花源是一个似有而无、似真而幻的所在,暗示“桃源”是一个虚构的社会,现实是不存在的。6.作者为什么要虚构一个与现实对立的美好世界?(“桃花源”是作者虚构的理想世界,既然是不存在的,作者为什么还要写它呢?)答: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广大人民的愿望;对美好生活向往,对黑暗社会批判。7.成语。豁然开朗:形容由狭窄幽暗变得开阔明亮的样子。也比喻对某个道理长期思索不解而后突然明白。豁然,开阔敞亮的样子。无人问津:比喻无人探问价格或情况。怡然自乐:形容高兴而满足的样子。世外桃源:借指一种空想的脱离现实斗争的美好世界。8X26《岳阳楼记》复习要点1.语句翻译。⑴览物之情,得无异乎??⑵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⑶至若青和景明,波澜不惊。⑷去国怀乡,忧谗畏讥⑸心旷神怡,宠辱偕忘。⑹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⑺不以物喜,不以已悲。⑻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⑼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⑽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2.段意。第一段:写重修岳阳楼的背景和作记的缘由。(记叙)第二段:(写景)描写岳阳楼周围雄伟景色,引出迁客骚人各不相同的“览物之情”。引出下文。第三段:(写景、抒情)写“迁客骚人”“以己悲”的心情”。第四段:(写景、抒情)写“迁客骚人”“以物喜”的心情。第五段(抒情、议论)抒发作者阔大胸怀和政治抱负。揭示全文中心。3.第二段中“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这句在全文结构上起什么作用?承上启下(引出下文的抒情)。4.写迁客骚人“悲”、“喜”的句子分别是什么?悲“去国怀乡,忧谗畏讥;”喜“心旷神怡,宠辱偕忘。”5.“进”“退”分别照应什么?答:居庙堂之高;处江湖之远。6.突出表达作者旷达胸襟的句子是什么?答:不以物喜,不以已悲。7.突出表达作者伟大的政治抱负的句子是什么?答: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8.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是什么?答:以物喜,以已悲。9.“迁客骚人”“古仁人”的区别在哪里?答:悲喜观不同;迁客骚人“以物喜,以已悲”。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10.第五段的议论作用是什么?答:揭示了古仁人之心的内涵;抒发了作者的政治抱负;勉励友人。点明中心。8X27《醉翁亭记》复习要点1.节奏。⑴佳木/秀而繁阴⑵山行/六七里⑶故/自号曰醉翁也⑷望之/蔚然而深秀者2.语句翻译。⑴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⑵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⑶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⑷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8、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⑸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⑹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⑺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⑻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3.段意。一段:写醉翁亭自然环境和命名缘由。第二段:写山间朝暮和四季景色。第三段:太守与滁人、众宾游山同乐的情形。第四段:写日暮醉归,点明全篇主旨。4.第三段文字一共描绘了几幅图画?分别是什么?核心又是什么?为什么这样说?答:四幅。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其中核心是太守醉。其余三幅全是陪衬,为了突出“太守醉”,“醉”在与民同乐,体现了作者与民同乐的旨意。5.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答:寄情山水,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6.作者到底都在“乐”些什么呢?请仔细找一找,画出有关的语句,说说自己的理解。作者的“乐”归纳起来有三个方面:一是“山水之乐”,并因“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二是“宴酣之乐”,近取“山肴野蔌”,佐酒“非丝非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