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孟子》二章教案示例(多篇)前言:《孟子》二章教案示例(多篇)为的会员投稿推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孟子二章教案篇一知识目标1、积累文言知识,掌握古今异义词及词类活用现象。2、了解《孟子》散文的特点,理解孟子的政治主张。3、背诵两篇短文,积累名言警句。能力目标1、反复诵读,理解文意,培养学生文言文自学能力。2、学习古人说理论证的方法,品味对比、排比等修辞的表达效果。德育目标1、理解“天时”地利”“人和”与“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增强对国家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的认识,2、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含意。并从中得到教益,增强忧患意识,以乐观的态度对待生活。理清论证思路,把握说理方法。教学难点正确认识“得道多助”及“生于忧患”的时代意义。1、诵读法,学习文言文的关键是诵读。特别是像《孟子》这样富于文采的文章,诵读显得尤其重要。可通过不同的朗读方式,引导学生美读课文,读出抑扬顿挫的气势和美感。2、讨论点拨法多媒体1课时一、导语设计播放视频《雍正王朝》的主题曲,歌曲的主题即得民心者得天下。2000多年前的孟子也曾经提出过相同的观点。今天我们就一起研究孟子是怎样得出这个结论的。二,资料助读孟子与《孟子》:孟子(约前372一前289),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人,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孟子生活在社会的动荡不安,人民生活十分痛苦的战国时代。当时,各大国之间“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统治者是“庖páo有肥肉,厩jiù有肥马”;人民是“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蓄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面对这样一个社会现实,孟子最早提出了“民贵君轻”的主张,呼吁各国诸侯重视人民的作用。在孔子的“仁”学基础上,提出了系统的“仁政”学说,主张行“仁政”以统一天下,曾游说梁、齐等诸侯国君,均不见用。退而与弟子万章、公孙丑等著书立说。是继孔子以后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被尊为“亚圣”,与孔子合称“孔孟”。《孟子》:记录孟子及其弟子的思想言论和政治活动。是儒家经典之一,共七篇,内容包括孟子的言行、政治学说以及哲学、伦理、教育思想等学术问题的论争。《孟子》在先秦诸子散文中独具风格,对后世散文的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南宋的朱熹将《孟子》和《大学》《中庸》《论语》并称“四书”。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学生听读,注意把握字音,停顿、重音。2.学生齐读课文,教师稍作朗读指导。注意排比句的节奏,如: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四、译读课文,把握文意1、学生自行翻译课文,圈点勾画,标示出疑难词句。2、小组讨论,质疑、解疑。3、教师引导学生积累文言知识。教师分发文字资料,内容如下:孟子二章教案篇二1、复习逐层论证的写法;2、体会在叙述和议论中运用排比句式的作用;3、理解“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道理。1、对“和道多助,失道寡助”的理解;2、复习逐层论证的写法。导读课,一课时导拨法、自读法、讨论法、分层教学法一、导入新课教师提问:同学们,社会不安、人民生活十分痛苦的战国时代,有一位继孔子之后的儒家学派的大师是谁?(孟子)面对他所处的社会现实,谁知道孟子提出了哪些主张?(学生回答后,教师出示投影,介绍孟子及其政治主张,学生齐读投影内容)〔投影一〕孟子:(约前372-289)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国人,是孔子以后的儒家大师,被推尊为“亚圣“。〔投影二〕是一部记录孟子的思想和政治言论等的书,是儒家经典之一。分《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等七篇。〔投影三〕主张:孟子提出了施“仁政”、行“王道”的政治主张。希望君以民为贵,反对暴政害民,反对掠夺性战争,盼望贤明的君王统一国家。师:今天,我们就学习孟子的一篇文章,出自《<孟子>二章中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板书课题)二、学生自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一)学生听课文录音,在舒缓的音乐中感知课文内容。(二)学生伴随音乐试读课文,初步领会语句的意思。(三)学生串讲课文,理解文章内容。(在教师指导下,结合工具书及课下注释疏通文意)1、每四名学生为一组进行讨论。2、教师指名代表对课文进行试讲,其他学生补充更正。(文段比较容易翻译,学生能够较轻松地完成。教师对试讲的学生要及时鼓励、肯定)三、整体把握,理清思路。师:《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一章是针对当时那些好战者的心理,阐明战争的胜负取决于人心向背这样一个深刻的道理,从而得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论断。那么作者是如何进行论证的呢?(一)学生分组对文章内容逐段设疑、释疑。(学生之间互相提问、作答)(二)教师总结,引导学生归纳。(教师出示投影,分别指明各层次学生回答)〔投影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