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天河景区周边人文景观和民间传说大禹相传大禹在治水途中路过涂山,娶涂山氏女为妻,新婚三天便抛下妻子投身治水事业,其后十三年间三过家门而不入,这种公而忘私的精神流传数千载,至今仍未后人所津津乐道。唐代大文学家柳宗元在慕名游历涂山时作《涂山铭》曰:“涂山岩岩,界彼东国,惟禹之德,配天无极。”在今涂山顶建有禹王庙,每年农历三月二十八庙会,吸引众多的游客。庙下不远处,矗立着大禹妻子的石像,据说是她因思念丈夫,竟化为石头,故名望夫石,又因她的儿子名启,又称启母石。这座海拔338米的小山,因禹的功绩成为一座名山,历史上除柳宗元,还有滁州太守醉翁欧阳修、清代书法家邓石如、当代大学者季羡林等文人墨客都曾前来凭吊禹的足迹,有的还题字勒石。禹墟(禹会旧址)在天河西2公里的禹会村内,相传早在唐虞时代,此地古属涂山氏国,距今已有4000多年。据《竹书纪年》载,贤王明君夏禹凿道疏洪娶涂山氏女。禹五年(约公元前2030年)禹巡过在涂山南麓一村落召集天下诸侯聚会,即为后来之禹会村。《康熙凤阳府志》记载:“禹会诸侯于此,古村名禹会。有夏家、禹家之裔。”南宋时期,岗上建有“禹帝行祠”,相传祠前有“石舟一艘,长丈余,云禹所乘。”现地上建筑荡然无存,仅有一土台。禹会村北,曾考古发现了新石器时期古文化遗址,出土了大量文物。花鼓灯相传大禹治水成功后,涂山一带的人民敲锣打鼓赶庙会,以此纪念和歌颂大禹。沿袭下来便成了今天的花鼓灯艺术。尤其是有数百年历史的冯派花鼓灯,更是独领风骚于淮河两岸。在天河南岸的冯嘴村,就是冯派艺术的大本营。1953年,花鼓灯艺人冯国佩等晋京在中南海怀仁堂向中央领导汇报表演,其浓郁的乡土气息和田园之美震惊四座,被周总理誉为“东方芭蕾”。2005年4月冯嘴村被授牌“中国花鼓灯第一村”。防风下马渡天河东岸冯嘴村渡口处,据《路史》载,禹的外甥汪罔在防风国为官,居功傲慢,为政不廉,因无船在此下马等渡,致使其迟到被杀。防风冢天河与淮河交流处,《国语·鲁语下》记载:防风氏后至,杀而戮之,其骨节专车。《怀远县志》有“尸倒九亩地,血流上下洪”的记述。唐朝胡曾诗曰:“大禹涂山御座开,诸侯玉帛走如雷,防风慢有专车,何事兹辰最后来!”禹念其治水有功,厚葬于天河的出口处。天河牛郎织女的民间传说在中国可谓家喻户晓,禹会区境内的天河,在附近老百姓眼里就是天上的银河。天河,南部被人们称为牛郎湖,北部当然叫织女湖,中间还有望夫亭,河东岸有牛郎庙,庙对岸建有织女庵,真真散发着浓郁的浪漫主义气息。天河其实为一处内陆湖,由于没有污染源,湖水质量好,鱼在水中游,鸟在湖上飞,良好的水质被用作蚌埠市应急水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