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华山 教学设计(精选).docx
上传人:lj****88 上传时间:2024-09-13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28KB 金币:10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咏华山 教学设计(精选).docx

咏华山教学设计(精选).docx

预览

免费试读已结束,剩余 17 页请下载文档后查看

10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咏华山教学设计(精选)第一篇:咏华山教学设计(精选)《咏华山》教学设计设计理念:这是苏教版语文第二册第七单元中的一篇阅读课文,是苏教版小语教材采用的一种古诗教学的新课型--“文包诗”。它有一个最显著的特征,就是把一首古诗巧妙地包含在一篇浅近的现代白话短文中,“诗”是“文”话题由头和故事中心,“文”是“诗”的背景材料和形象说明,“诗”与“文”浑然一体,相映成趣。首先,《咏华山》一文以平实浅近的短文故事激发了学生学习古诗的浓厚兴趣,学生读了故事短文进而学习古诗,就好比在已知和未知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很容易登堂入室,进入诗境,这就自然地降低了坡度,化难为易,为儿童学习古读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其次,《咏华山》以一篇完整的阅读课文的形式出现,学生必须像阅读其他课文一样,首先认真读好课文,借助语言文字,读懂课文内容,捕捉有效信息,学习课文语言,提高阅读能力,然后借助短文研究古诗,领悟诗的丰富内涵,接受美的熏陶,一篇课文既读文又学诗,可收到读文、学诗一箭双雕的功效。再则,学生在读文与诗的过程中,势必要以文诗对照进而比较学习,寻找文与诗的内在联系,了解古诗写作的来龙去脉,探索理解古诗的丰富内涵,体会古诗句法结构的特点,这就可以从多角度地锻炼学生的语文能力,对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发挥综合效应。基于以上认识,针对新大纲对一年级阅读教学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以及教学的和难点: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2、理解课文,使学生感受到华山的雄伟壮丽,激发学生学好语文,用好语文。3、学习本课生字,理解本课新词。对课文第2段诗文的体会领悟是本课教学重点,也是难点。教学流程:一、揭题导入1.示图(示ppt1)(示“华山图”)示词(华山)读准词。看看这样险峻、高耸的华山。人们忍不住要夸赞、歌颂它。就叫做(示“咏”)华山,齐读课题“咏华山”。2.放视频(示ppt2)欣赏华山之美,师简介,生谈感受。3.文中也有一首小诗人写了首诗来咏华山,(示ppt3)诗文范读,生跟读诗。二、初读感受1.这首诗是谁写的呢?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不通的地方多读几遍。2.汇报这首诗谁写的?(示ppt4)做简介。示第四节,(示ppt5)这里有3个生词:宋代、寇准、七岁读准3.检查字词,文中还有些生词读一读,正音。(示后两行生词)4.分组读课文。相机指导,读顺句子三、精读感悟(一)第一节这天,七岁的小寇准也外出游玩,引读第一节(二)第二节、第三节1.(示ppt6,可与ppt7、8、9、10链接)教学第二节,借助(示ppt7、8、9、10)帮助学生理解难点:A山势险——第一句话中的“艰难”“自古华山一条道”B山十分高耸——以“啊!华山真高哇!”为中心,借助“除了蓝天,远远近近的山都在自己脚下。”“太阳那么近,山腰间飘着朵朵白云。”进一步感受华山高耸入云。2.在理解的基础上指导读出山的险峻,感受华山的独特景象。3.看到山势险峻高耸入云的华山,你想说什么?激发学生情感,引出——“情不自禁”4.(示图ppt11)再次吟诵诗文,指名读出各自的情感。引导朗读相应课文第二节二到五句。55.(示图ppt12)看图配乐背诵诗文。师引导背诵第二节二到五句。6.小小年纪尽能诵出这样的诗文,难怪先生连连点头称赞是——“好诗、好诗”引读第三节。四、总结全文、背诵古诗五、学写生字:齐:第五笔是“丿”不是“l”。与:注意笔顺,第二笔竖折折钩和第一横连上,和第二横分开。六、实践作业1、想象诗文景象,画一画。2、收集写山的古诗,读一读。3、课外推荐:《七岁小诗人》。第二篇:咏华山教学设计《咏华山》教学设计平遥县汇济小学邢海琴教学目标:1、教学剩下的生字:与、齐、称。2、理解第二自然段,有感情地朗读全文、背诵古诗。3、感受华山的雄伟壮丽,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4、激发学生努力学好语文、用好语文的兴趣。教学重难点:学习理解第二自然段。教学用具:课件教学流程:一、复习旧知,对话激趣。1、继续学习第25课咏华山。齐读课题。师板书:华山。“华”是多音字,表示山名和姓时读四声。2、复习生词。七岁宋代寇准山顶咏华山沿着艰难远远近近山腰间吟诵称赞情不自禁山与齐a、开火车读。读对了,大家跟着读一次。如果读错了,帮助他改过来。b、师强调“着”读轻声,“华”和“禁”是多音字。男女生赛读。c、还想读吗?词宝宝跑到课文里去了,我们到课文里去读。二、由诗入文,激发兴趣。1、通过上节课学习,我们认识了课文里的一个小朋友,他叫(),他和先生一起去(),他们爬上山顶后,小孩望着眼前的美景,情不自禁地吟诵了一首诗: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学生齐读古诗。2、寇准看到了怎样的景象,会情不自禁吟诵这样一首诗?这首诗又是什么意思?请小朋友读读第二自然段。教师板画华山。三、粗知大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