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教材论文高中语文教材 研讨与练习 人教版.doc
上传人:sy****28 上传时间:2024-09-14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5KB 金币:16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高中语文教材论文高中语文教材 研讨与练习 人教版.doc

高中语文教材论文高中语文教材研讨与练习人教版.doc

预览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16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高中语文教材论文:高中语文教科书(必修)“研讨与练习”研究【中文摘要】高中语文教科书中的“研讨与练习”作为教科书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作用不容忽视。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研讨与练习”的处境并不尽如人意。设置的缺陷、教、学双方的不重视等因素使得“研讨与练习”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那么“研讨与练习”应该如何设置,才能更科学,更有益于学生学习呢?笔者首先从“研讨与练习”设置的指导思想、专家的意见和接受美学的启示等多方面进行思考和探究。紧接着以04版人教版教科书中“研讨与练习”的设置为例,综合对比02版教科书的“练习”,归纳出了“研讨与练习”的继承和创新的历史变迁,总结出了“研讨与练习”的特点以及不足之处。本文在得到上面的分析结果后,借鉴苏教版、语文版教材练习设置中的一些亮点,从练习的编写者、使用者的角度给“研讨与练习”的设置提出了自己的意见和建议。首先,作为编写者,应该做到:加强对基础知识的考察;知识积累与能力培养并重;循序渐进,加强横向拓展与纵向深入;多留“未定点”,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对不同单元的“研讨与练习”进行有特色的设置。其次,作为学生,要真正去“练习”。最后,作为教师,在教学中应转变教学观念,精心研究“研讨与练习”,注意实施方法。在教、学双...【英文摘要】Exercisesonthetext,whichisasanintegralpartoftextbooksystem,paysanimportantroleinthewholeteachingprocess.However,thesituationofdiscussionandpracticeisnotsatisfactoryintheactualteachingprocess.Defectsofsettingexercises,ignorationofteachingandlearning,whichmakediscussionandpracticedidnotplaythegreatestrole.Howtosetupdiscussionandpractice,ismorescientificandconducivetostudentlearning?Theauthorfirstlymakesin-depththinkingandthoroughi...【关键词】高中语文教材研讨与练习人教版【英文关键词】ChineseteachingmaterialsofhighschoolsDiscussionandpracticePeople’sEducationPress【目录】高中语文教科书(必修)“研讨与练习”研究摘要4-5Abstract5前言8-101、问题的提出82、设置”研讨与练习”的意义8-10第一章“研讨与练习”设置的指导思想及相关理论启示10-16第一节“研讨与练习”的指导思想10-121、”语文”概念与”研讨与练习”的设置10-112、指导性文件对”研讨与练习”设置的要求和影响11-12第二节语文专家对”研讨与练习”设置的见解12-141、叶圣陶对练习的设计有精辟的论述12-132、黄光硕先生对练习设置的看法133、中学语文课程教材专家研讨会上对练习设置的构想134、洪宗礼先生对练习设置的看法13-14第三节接受美学对练习题设置的启发14-161、读者中心论142、召唤结构14-16第二章“研讨与练习”现状的调查和分析16-30第一节“研讨与练习”的继承与创新16-231、继承20-212、创新之处21-23第二节“研讨与练习”的特点23-271、学习方式发生了转变,注重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23-242、”研讨与练习”设置的问题意识增强,体现了质疑发问精神24-253、”研讨与练习”设置的话语风格发生变化,更有益于学生和文本对话25-264、重视拓展能力的形成和培养26-27第三节“研讨与练习”的不足之处27-301、忽视对基础知识的训练和考察27-282、”研讨与练习”可操作性不强28-293、”研讨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