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专访_企业管理_经管营销_专业资料.pdf
上传人:qw****27 上传时间:2024-09-10 格式:PDF 页数:4 大小:4MB 金币:15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人物专访_企业管理_经管营销_专业资料.pdf

人物专访_企业管理_经管营销_专业资料.pdf

预览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15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专栏2012·6COLUMN南京著名奶牛专家王育民的坎坷一生本刊特约撰稿人桑万邦被誉为“中华老字号”员会和国民政府决定为在辛亥革命和北伐战争中为中国的南京卫岗乳业,是全国奶业捐躯阵亡的烈士遗孤创办一所培育子弟的学校,定名为乳品企业中唯一获得此荣誉称国民革命军遗族学校。正由于遗族学校的创办改变了王号并闻名世界的百年老企业。育民的人生。校址就设在中山门外卫岗55号,后身延它的传承发展,与著名奶牛专至风景如画的中山陵四方城,由“国母”宋庆龄出任校家、曾连任两届市政协委员的长,宋美龄任校董事会主席(代校长),章绳以任校务王育民场长一生的努力是分不主任。当时由于经费困难,校舍分期兴建,而各省国民开的。革命军烈士遗孤得知信息纷纷来宁报名。为此,遗族学王育民少年时就加入国校筹建处决定先在南京城里的大仓园设立临时校舍招中壮年时期的王育民民党,曾是国民革命军遗族学生,所有衣、食、住、学习费用等均由学校提供。11月校首届毕业留校生,又深得校董(代校长)宋美龄的重14日学校正式开学上课。用,因此,在“文革”期间,被错划为“现行”历史反这时,王育民的堂兄,南京黄埔四期学员、时任冯革命,判处15年重刑。粉碎“四人帮”后才得以平反昭玉祥部下的团副王建勳,深知堂弟一家生活在内蒙古草雪,又不幸身患骨癌晚期,1980年走完他69年的坎坷原的困难,在征得遗族学校招生处同意后,动员其父王一生。克厚将王育民以国民革命军子弟名义,从呼和浩特送来2011年12月23日是王育民同志诞辰100周年纪念南京就读遗族学校以解决其生活出路问题。日。作为他曾经的同事及忘年交,笔者仅以此文追思当刚创办的遗族学校,设有小学六个年级,入学年龄代著名奶牛专家、敬爱的王育民高级技师。6~16岁;另外有相当于初中和高中的职业班,入学年龄最大的不超过20岁,而王育民正好17岁,就进入农勤奋好学以场为家事班。全校有300多名学生,校方按照孙中山的遗愿及王育民(1911-1980)出生在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托“手脑并用,双手万能”的思想和办学方针,对学生进克托县的草原上,父亲王克厚在县镇一家制碱小厂当烧行务实教育。碱工,全家人的生活非常拮据。1923年,作为家中长1929年秋,卫岗及四方城占地512亩的新校舍,包子,12岁的王育民被送往县城经纬毛织厂当学徒,在他括教室、办公室、宿舍、医务所、食堂、浴室和实验牧十五六岁时,和厂里其他一些人,为了前程,就集体填场等均已建成。迁至新校后,王育民在中学部除接受普表加入了国民党。后由于毛织厂不景气,王育民离厂回通科课程外,开始接触畜牧专业课。校董宋美龄通过加家,靠自己编织羊毛地毯打零工营生。拿大友人关系,从大洋彼岸经上海港迁来60多头荷斯坦1928年(民国十七年)10月,国民党中央执行委良种奶牛,建成了当时南京最大的官办牧场,牧场的牛收稿日期:2011-12-09群供学生课后实习(即今卫岗乳业的前身)。为此,牧综合462012·6专栏COLUMN场还招来一批饲养员、送奶工,所产牛奶除供应遗校师保全牛群迎接解放生和政府达官贵人饮用外,还少量发售上市。遗校为确保牛群每天所需饲料,还在卫岗和孝陵卫间开辟了以种“七·七”卢沟桥事变抗战爆发,遗族学校被迫停植奶牛饲料和青绿饲草为主的实验农场,以便学农科的办。校董宋美龄将遗校学生疏散到大后方,分散到地方学生课后实习劳动。学校继续学习。但让宋美龄唯一放心不下的就是实验牧1934年夏,王育民通过遗校农牧科初中三年和高中三年的学习,不仅学完了汉语、英文、数理化课程,而且还在学校美籍农牧业专家孔保罗顾问的直接指导下,在实践中掌握了不少农牧业知识及技术,还学会了一套务农、养奶牛的本领。就这样,王育民以优异的满分成绩在23岁那年成为遗校的首届毕业生。由于王育民品学兼优,得到宋美龄重用。1935年初,24岁的王育民就被派往遗校实验牧场技术组工作。他每天起早贪黑地在牛舍里虚心向老饲养员们学饲养技能;向有理论有经验的畜牧技术人员学习防治奶牛疾病的医疗技术;还利用平时休息和节假日时间,攻读英语国民革命军遗族学校牌坊门旧址和国外奶牛技术专著。在技术组值班室、资料室都留下了王育民通宵达旦不知疲倦学习的身影。场这批国内为数不多、优良的纯种高产牛群。在南京沦陷前,宋美龄决定实施一项庞大的奶牛搬迁计划:由她和包括王育民在内的畜牧技术人员,亲自挑选70多头高产奶牛,动用特事特办专项资金实行军事管制;派出7节军用专列车厢,由遗校秘书钱用和、畜牧专家徐尔基教授负责,王育民、汤鹤松、曹金才等10多人具体操作进行沿途管理押运;所有饲喂、挤奶、防疫治病、清理卫生等繁重工作,都由王育民统一负责安排,承担着奶牛安全转移和保证健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