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大港油田第三中学2021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无答案).doc
上传人:小长****6淑 上传时间:2024-09-12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34KB 金币:10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天津市大港油田第三中学2021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无答案).doc

天津市大港油田第三中学2021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无答案).doc

预览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10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天津市大港油田第三中学2021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无答案)基础选择。(每题2分,共14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中国的小说,也和世界各国一样,是从神话传说开始的。神话是把神人化,传说是把人神化,这两者之间的()很难确切划分。到魏晋南北朝,出现了志怪、志人小说。神话传说也好,志怪、志人也好,都是作为一种史实记载下来的,是靠实地访问,从民间搜集而记录下来的,因此叫做“志”。《山海经》也是神化传说,《汉书》中却把它归于“地理志”中。我国小说脱离历史领域而成为文学创作,还是进入唐代之后的事。唐代的文化出现了很多新的东西,文人的思想也有所发展、开阔;这时传奇小说(),如陈鸿写的《长恨歌传》,是依照传说创作而成,不再是历史性质的东西了。从此,小说发展成为文学创作了。传奇小说发展到宋代就衰落了。这时随之兴起的是话本。话本经过文人加工,就变成许多话本小说和演义小说。如《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等。宋代之后,再发展,便成为文人的独立的创作。《红楼梦》的问世,标志中国古代现实主义小说达到了辉煌的顶点。由此,我们可以发现中国小说发展的一条规律——中国的小说是来自民间的,是人民群众思想、愿望以及生活实际的(),__________________。1.依次填入括号内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A.界限脱颖而出反应B.界限应运而生反映C.界线应运而生反应D.界线脱颖而出反映2.在选文中横线处填入句子,表述最恰当的一项是()A.中国小说的每次发展、进步都是由优秀的文人作家向民间学习,参与、加工民间创作而取得的B.每次中国小说的发展、进步都是由于优秀的文人作家向民间学习,加工、参与民间创作而取得的C.中国小说的每次进步、发展都是由于优秀的文人作家向民间学习,加工、参与民间创作而取得的D.每次中国小说的进步、发展都是由优秀的文人作家向民间学习,参与、加工民间创作而取得的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医疗、医保、医药互相配合,实现联动,产生“叠加效应”,体现了医改的整体性、协同性和系统性,形成高效运转。B.对员工进行更好的培训,并且建立更为科学合理的奖惩机制,才是快递业提高服务质量、实现良性发展的有效途径。C.通过现场十几位豫剧大师的精彩表演,让在场的每一位观众都感受到了名家的风采,也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D.政府职能部门加强停产减排査处力度,强化督査问责,严格要求企业落实减排规定,是改善重污染天气的关键所在。4.对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横渡B.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清楚C.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衡量D.河内凶发水灾5.下列句子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例句: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未之有也下列句子与例句词类活用不相同的一项是()例句:树之以桑填然鼓之赢粮而景从顺流而东也非能水也7.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A.我国的旧体诗有古体和近体的分别。古体诗亦称“古风”,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杂言等;近体诗亦称“今体诗”,有律诗和绝句。B.李白,号青莲居士,是继屈原以后我国又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的诗想象奇特,情感充沛,常常用惊世骇俗的笔墨,创造出壮丽奇谲的境界。后世称他为“诗仙”。C.杜甫,字子美,是我国现实主义诗歌优良传统的继承者和发扬者。他的作品反映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被誉为“诗史”。D.白居易,字乐天,号易安居士,唐代伟大诗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其长篇叙事诗代表是《长恨歌》《<琵琶行>并序》。他的诗文集《白氏长庆集》是按照皇帝年号命名的。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每题2分,共6分)从孔子开始,儒学便十分注重修身,而修身过程又与“学”紧密联系在一起。作为儒学的重要人物,荀子延续了将修身与“学”相联系的传统。众所周知,《论语》首篇《学而》开宗明义便突出了“学”,《荀子》首篇《劝学》首先提到的也是“学”。这一篇章结构上的相近性,或有其历史缘由;但从思想的衍化看,无疑展示了对“学”的注重。概要而言,荀子论“学”的内在之旨,是“学”以成人、“积”以成“圣”。从具体修身过程看,问题首先涉及性与情的关系。对人之情而言,荀子着重从自然层面考察人的存在:“人之情:食,欲有刍豢;衣,欲有文绣;行,欲有舆马。”(《荀子•荣辱》)希望吃得好一点,穿得华丽一些,出行有车,财富有余,这是人之常情。以上均属感性、物质的追求,在这一层面上,人的本性有相近之处。这里的“人之情”,同时表现为人的自然之性。人之情趋同,意味着人的自然之性具有普遍性。然而,在实际的生活中,很多人不敢仅仅顺乎本然的欲望。在荀子看来,这是
立即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