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二氧化碳的性质教案二氧化碳的性质教案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二氧化碳的性质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二氧化碳的性质教案1教材分析本课题主要是探究二氧化碳的有关性质。首先让学生利用课题2中讨论确定的装置来制取二氧化碳,并利用收集到的二氧化碳去探究它的性质:不支持燃烧、与水反应,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本课题也注意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向学生介绍固态二氧化碳叫做干冰,利用干冰进行人工降雨的奥秘,然后提出“进入久未开启的菜窖或干沽的深井之前,如何检验这些场所中二氧化碳的含量是否会对进入的人的生命构成威胁?”,得出二氧化碳含量高会使人窒息而死亡的原因,因此在进入上述场所时要做灯火试验。最后,也介绍当今社会的热点问题——温室效应,二氧化碳是引起温室效应的其中一种气体之一,对人类的生存环境造成了威胁,所以我们要保护环境,控制二氧化碳的过量排放。学情分析学生易错点及分析1、对二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的关系认识不够,在利用二氧化碳的性质推断二氧化碳的用途或根据其用途推断其性质时,常出错。2、对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易产生片面的认识。如有的同学认为CO2可以促进植物的光合作用,所以空气中CO2的含量越多越好。或者有的认为空气中的CO2增多会引起温室效应,所以空气中CO2的含量越少越好。3、CO2不供给呼吸的性质和CO的毒性易混淆。CO2与CO都会致人死亡,但其原因是不同的。CO2含量较多,O2的含量相对减少,使人呼吸不到足量的O2导致窒息死亡,但CO2无毒性。CO有毒,它能破坏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的携氧能力,造成生物体缺氧,以致死亡。4、对CO2通入石蕊溶液变红的原因认识错误。CO2通入紫色石蕊溶液,溶液变红,学生误认为是CO2使其变红。要认识到CO2通入水中,一部分溶解,另一部分与水反应生成碳酸,是碳酸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色,而不是CO2。教学目标1、初步学会在实验室中制取二氧化碳。2、了解二氧化碳的性质。3、了解二氧化碳的用途。4、了解关注温室效应。教学重点和难点1、二氧化碳的性质。2、二氧化碳与石灰水的反应。二氧化碳的性质教案2教学内容初中化学:二氧化碳的性质教学总目标1、通过实验演示,帮助同学深入了解和掌握二氧化碳的性质,能够解释一些常见自然现象,并对二氧化碳的实际应用有所认识。2、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归纳概括、推理的能力。3、培养学生实事求是、认真细致、相信科学的科学态度。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帮助学生了解二氧化碳的化学特性并掌握与之相关的反应方程式。难点:学生应该灵活运用二氧化碳的性质,并且能够解释一些自然现象。课前准备投影设备,医疗物资、科研仪器等。(在策划任何实验之前应先考虑同学可能的回答,然后进行实验设计)。教学过程步骤教师的活动学生的活动子目标导入新课导入:1、先播放一段FLASH,讲述二氧化碳气体的趣闻。“死狗洞”(上节课结束时,已经讲过这个故事,这次以FLASH的形式再讲一遍。)2、让同学通过试着提出可能的解释。3、归结同学的答案,写在黑板的左侧。4、提议我们一起来解开这个迷。学生想一想、说一说。激发学生探求新知的兴趣。探求新知1、首先,将准备好的二氧化碳气体提取出来,并倒入一个透明的集气瓶中。注意,这种气体与之前发现的山洞中相似的气体有相似之处。2、让学生根据自己认同的答案,组成小组,并根据组情况临时调整座位。3、请同学们在小组内讨论,设计一项验证实验。这个问题已经在课前作业中布置过,请大家回去思考过这个问题。在设计实验时,我们只需要考虑之前学过的一些验证方法,比如颜色、比重、气味、酸碱性、氧化性和助燃性等方面。请大家将前面的内容进行修改,以确保原创性。4、按同学的想法,进行实验的演示老师进行实验操作,对于某些实验辅以用多媒体演示。准备比重实验,与水的实验(滴加酸碱指示剂),与石灰水的实验,灭火实验,小白鼠实验等5、要求学生归结实验现象和给出结论。6、老师对同学的回答作出一些必要的修正。老师板书:写出实验的现象和结论。物理性质:这是一种无色且带有微弱酸味的气体,非常安全,可以溶解于水中。它的固态形式被称为干冰。化学性质:氧化性,酸性氧化物,不能燃烧7、请回忆一下你以前接触过的气体,然后判断一下是否有一种气体是我们之前学过的,比如氢气或者氧气。请将修改好的内容直接回复给我。8、给出整个揭密的研究过程,以FLASH播放,当地的一些地质考察情况,和山洞的剖析图。9、最后,将覆盖在试剂瓶标签上的`黑纸撕开,向同学展示标签上写着“二氧化碳”的内容。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一种新型气体——二氧化碳气体。在实验室中,科学家们使用大理石和稀盐酸来制备这种气体。除此之外,科学家还需要进行大量工作,以确定此分子中所含的元素和分子量。随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