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光学复习课件.ppt
上传人:yy****24 上传时间:2024-09-10 格式:PPT 页数:61 大小:11.8MB 金币:16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初三光学复习课件.ppt

初三光学复习课件.ppt

预览

免费试读已结束,剩余 51 页请下载文档后查看

16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光学部分复习复习要求(二).人眼球的作用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影子的形成影子是由于光照到不透明的物体后,光线被阻挡造成的.小孔成像特点思考:2004年雅典奥运会上朱启南获得一枚射击金牌,如图在比赛中他是利用了什么光学原理?光的色散三棱镜二、光的反射2、入射光线、反射光线分居在法线的两侧;动动手!作光路图:两种反射⑴电影银幕用粗糙白布的原因。⑵黑板为什么会反光?采取什么方法可以不反光?注意:无论是镜面反射还是漫反射都要遵守反射定律。平面镜成像平面镜的作图(数学上的对称图)空气光在同一种物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3.清晨的阳光与平静的水面呈30o角射向水面,被水面反射后的阳光与水面的夹角度,此时入射角度,反射角度。随着太阳的上升,阳光与水面的夹角增大时,入射角(增大,减小,不变),反射角;当太阳升高到最高点时,反射角。平面镜中所成的像是虚像。5.舞蹈演员在练功时,当他向平面镜靠近时,他在镜中的像将(),像距平面镜的距离()。A.变大B.变小C.不变D.无法判断三、光的折射光的折射现象:4、光垂直射到水面或玻璃表面时,传播方向不变。水中的海龟看岸上的树,树变高还是变矮了?从水下看岸上的物体是变高的虚像,从岸上看水下的物体是变浅的虚像。水试一试:有一光线斜射入水中,下图中折射光线正确的()。海市蜃楼1、中间厚边缘薄的为凸透镜。凸透镜的功能特点从凸透镜焦点发出来的光,经过凸透镜后成为平行光射出。透镜测量焦距的方法:凸透镜成像凸透镜成像规律观察动画可初步得出结论:凸透镜成像规律:近视远视1.有一种欹器,“虚则欹,中则正,满则覆”(《荀子·峟坐》)或许是加水后重心发生变化造成的,也可能是仰韶文化时期尖底陶罐的发展。并已发明了聚集日制作出青铜镜,凹面镜阳燧被普遍用于取火。《淮南子》中初步探讨了阳燧焦点问题。在汉代,人们已知道平面镜的组合。晋代郭象在《〈庄子〉注》中说:“鉴以鉴影,而鉴亦有影,两鉴相鉴,则重影无穷”。《淮南万毕术》中有潜望装置的记载2.墨翟(约公元前468~前378)和他的弟子们是这个时期研究物理知识成就最大的学派,他们的代表作《墨经》记述了许多物理知识。尤其在光学方面,连续记述了影的生成的道理;光线与影的关系;光直线行进实验;光反射特性;从物体与光源的相对位置关系而确定影的大小;平面镜的反射现象;凹面镜的反射现象;凸面镜的反射现象。这是世界古代科学史上一篇难得的几何光学著作。(见《墨经》)3.汉代开始,中国就有“透光镜”。当一束光线射到这种金属镜的镜面时,经过反射,镜背面的花纹能清楚地映现在屏上,于是古代人就称它为“透光镜”。不能穿过不透明物质的光线,似乎能“透过”金属铜,把镜背面花纹反映出来,这种奥妙引起了历代人的注意。现代日本和西欧各国分别称它为“魔镜”、“不等曲率镜”。4.对虹、色散现象的记述和实验是这时期光学上的又一成就。汉代蔡邕在《月令·章句》中描述虹的形成条件:“虹见有青赤之色,常依阴云,而昼见于日冲,无云不见,太阴也不见,见輙与日相互,率以日西,见于东方。”唐初孔颖达在《〈礼记〉注疏》中写道:“若云薄漏日,日照雨滴则虹生。”8世纪中期,唐代张志和在《玄真子》一书中写道:“背日喷乎水成虹霓之状”,这是人造虹的简单实验。晋代葛洪在《抱朴子》中描写了五种云母,向日举之,可以看见各种色光。他以各种颜色的多寡把云母分类。5.张衡对月光及月食现象作了正确的解释,在《灵宪》中说:“月光生于日之所照,魄生于日之所蔽。当日则光盈,就日则光尽。当日之冲,光常不合者,蔽于地也,是谓暗虚。”6.沈括第一次用类比演示实验来验证月亮圆缺的科学道理,在《梦溪笔谈》卷七中有:“月本无光,犹银丸,……以粉涂其半,侧视之,则粉处如钩;对视之,则正圆。”他曾实地观察并解释雨虹。但他对光学的最重要贡献还在于他研究了小孔成像和各种镜子并作了理论的探讨。还记载了磁偏角现象.7.宋末元初的赵友钦在其所著《革象新书》中描述了一个有关小孔成像的光学实验,其规模和方法有很高的科学性。关于色散知识在这时期有了发展。许多典籍记载了晶体的色散现象。如杜季扬《云林石谱》卷上中描述石英“映日射之,有五色圆光。其质六棱。或大如枣栗,则光采微芒;间有小如樱珠,五色粲然可喜”。程大昌的《演繁露》中对露滴分光现象作了细致的叙述:“凡雨初霁或露之未晞,其余点缀于草木树叶之末,欲坠不坠,则皆聚为圆点,光莹可喜。日光入之,五色俱足,闪烁不定,是乃日之光品,著色于水,而非雨露有此五色也。”(山东)在“研究凸透镜成像条件”的实验中,凸透镜的焦距为10cm,当烛焰在光屏上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时,蜡烛到凸透镜的距离应大于_cm;当蜡烛到凸透镜的距离小于cm时,无论怎样调整光屏的位置,在光屏上也得不到像.(浙江)放在离凸透镜20cm处的一物体,在凸透镜的另一侧离凸透